源见“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谓去除杂质。前蜀韦庄《又玄集序》:“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雕载琢,方成瑚琏之珍。”
源见“洛阳社”。指隐士。唐李咸用《与刘三礼陈孝廉言志》诗:“皆期早蹑青云路,谁肯长为白社人?”【词语白社人】 汉语大词典:白社人
源见“鸣琴化治”。美称县令赴任。清毛奇龄《陆明府之郏》诗:“车驱宓子携琴日,地列周王定鼎年。”【词语宓子携琴】 汉语大词典:宓子携琴
同“梁园赋客”。章炳麟《梁园客》诗:“闻道梁园客最豪,山中谷永太萧条。”
《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王在灵沼,於牣鱼跃。”后以“咏沼”颂扬官吏与民同乐,为政不烦。南朝 齐谢朓《和萧中庶直石头》:“咏沼邈含毫,专城空坐啸。”【词语咏沼】 汉语大词典:咏沼
减有余以补不足。裒( ㄆㄡˊ póu 抔):减。《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并列 裒,减少。益,增添。减少有余来益补不足。语出《易经·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三国演义》
《古诗源.古诗》:“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后因以“采葵”喻不耻与贫贱者为友。南朝 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既深伐木之声,更问采葵之咏。”唐骆宾王《初秋于窦六郎
源见“白龙鱼服”。喻指贵人或有才能的人遭受困厄。宋苏轼《哭王子立》诗之三:“龙困尝鱼服,羊儇或虎蒙。”
同“祢生怀刺”。唐孟郊《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诗:“祢生投刺游,王粲吟诗谒。”
源见“和氏之璧”。借指识才之士。晋葛洪《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和氏而后识焉。”亦借指美玉。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