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伯奇掇蜂

伯奇掇蜂

太平御览》卷五一一引汉蔡邕琴操》曰:“尹吉甫卿也,子伯奇,母早亡,吉甫便娶后妻。妻乃谮之于吉甫曰:‘伯奇见妾美,欲有邪心。’吉甫曰:‘伯奇慈仁,岂有此也。’妻曰:‘置妾空房中,君登楼察之。’妻乃取毒蜂缀衣领,令伯奇掇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后因以“伯奇掇蜂”为设计离间骨肉之典。唐李端《杂歌》:“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典源】 《后汉书· 黄琼传》 注引汉·刘向 《说苑》:“王国子前母子伯奇,后母子伯封。后母欲其子立为太子,说王曰:‘伯奇好妾’。王不信。其母曰:‘令伯奇于后园,妾过其旁,王上台视之,即可知。’王如其言,伯奇入园,后母阴取蜂十数置单衣中,过伯奇连曰:‘蜂螫我。’伯奇就衣中取蜂杀之。王遥见之,乃涵伯奇。”《太平御览》卷五一一引汉·蔡邕《琴操》曰:“尹吉甫周卿也,子伯奇,母早亡,吉甫更娶后妻。妻乃谮之于吉甫曰:‘伯奇见妾美,欲有邪心。’吉甫曰:‘伯奇慈仁,岂有此也。’妻曰:‘置妾空房中,君登楼察之。’妻乃取毒蜂缀衣领,令伯奇掇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

【今译】 《说苑》 讲,王有两个儿子,前母之子伯奇及后母之子伯封。后母想让自己儿子立为太子,对王说:“伯奇喜欢我。”王不相信。后母说:“让伯奇去后园,我从他身旁过,大王从台上观看,就可知道。”伯奇入园,后母暗中将一些蛮蜂放在单衣里,走到伯奇身边说,“蜂螫我。”伯奇从衣服里捉住蜂杀死。王从远处看,以为伯奇调戏后母,于是将伯奇放逐。蔡邕《琴操》记为周卿尹吉甫之子伯奇事。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耍弄阴谋,离间骨肉。

【典形】 伯奇掇蜂、伯奇冤、掇蜂、掩袖。

【示例】

〔伯奇掇蜂〕 唐·李端《杂歌》:“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伯奇冤〕 明·陈子龙《匡山吟寄灯岩子》:“吉甫犹令伯奇冤,汉文不救长沙哭。”

〔掇蜂〕 晋·陆机《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


猜你喜欢

  • 禁体

    约人作诗,规定为突出主题所常常用到的字或事不许用,谓之“禁体”。起自宋代欧阳修。他在汝阴作太守时,曾“因雪会客赋诗,诗中玉、月、梨、梅、练、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苏轼作诗称之为“白战不许

  • 孟嘉落帽

    形容才子文思敏捷,举止洒脱。孟嘉,字万年,江夏(今河南信阳市东北)人。少时即已知名,为桓温参军。很受器重。桓温在龙山设宴,手下僚属将佐毕至,此时,一阵风吹落了孟嘉的帽子,他竟没有觉察。桓温让左右的人不

  • 高阳池

    《晋书.山简传》:“简镇襄阳,每临此池,置酒辄醉,曰:‘此乃我高阳池也。’”汉朝侍中习郁在襄阳岘山南修有园池,池以养鱼,池边高堤上栽有竹与长楸树,池中植芙蓉菱芡。晋朝的山简好酒,在他出任征南将军镇守襄

  • 含垢藏疾

    同“纳污藏疾”。宋苏轼《拟殿试策问》:“含垢藏疾以待四夷,而羌戎未叙,兵不得解。”并列 包容污垢,隐藏恶物。比喻宽宏大度。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

  • 杞梁妻

    同“杞妇”。唐李白《白头吟》之二:“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词语杞梁妻】   汉语大词典:杞梁妻

  • 月老红绳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卷四《定婚店》:“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多岐,求婚不成。元和二年,将游清河,旅次宋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马潘昉女为议者,来日先明期于店西龙兴寺门。固以求之意切,旦往焉。斜月尚

  • 一醉六十日

    《晋书.阮籍传》:“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人阮籍曾用饮酒一醉六十天的办法,躲避文帝为晋武帝向其提亲。后因用为咏长醉之典。唐.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崔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 忆牵黄犬

    同“叹黄犬”。唐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诗:“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 三告投杼

    源见“曾参杀人”。谓谣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鲁迅《书信集.致荆有麟》:“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偏正 比喻流言数传会使不信者转为相信。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

  •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衅( ㄒㄧㄣˋ xìn ):间隙,破绽。 人本身没有破绽,妖孽不能自己起来。 表示妖由人兴。语出《左传.庄公十四年》:“公闻之,问于申繻曰:‘犹有妖乎?’对曰:‘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