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

厉兵,磨砺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厉兵秣马,形容作好战斗准备。公元前627年,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欲称霸中原。恰在此时,帮助郑国戍守的三员秦军将领派人报告郑国无备,要求他派遣军队,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于是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率军前往。行进途中,恰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得此消息,一面派人回国告急,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秦军见郑国有备,不得不改变作战意图,转攻滑国而归。郑穆公得到弦高告急消息,派人到秦将戍守之处察看,见他们正在收拾行装,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于是立即派人对他们进行警告,并将他们逐回本国,从而挫败了秦国东进称霸中原的图谋。

【出典】: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姚泓载记》:“乃宣告诸城,勉以忠义,厉兵秣马,征发义租。” 《晋书·四夷传》:“今将秣厉兵,争衡中国,先生以为何如?” 元·耶律楚材《答杨省书》:“秣马厉兵可报西门之役。”


并列 磨利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蔡东藩《后汉演义》4回:“老贼罪当族诛,愿卿等各~,会集睢阳,待我亲往督战。”△多用于军事战斗方面。→盛食厉兵选兵秣马 选士厉兵 ↔解甲释兵 解甲投戈。也作“励兵秣马”、“砺兵秣马”、“厉兵粟马”、“砺戈秣马”、“秣马厉兵”、“秣马利兵”、“束兵秣马”。


解释厉:磨砺。秣:喂养。指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做好战斗准备。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重耳流亡的时候,郑国曾经对他无礼,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为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晋文公联合秦国国君秦穆公包围了郑国,郑国赶紧派大臣烛之武游说秦军退兵,化解了这次危机。不久,秦穆公以帮助郑国防守为名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杞子见郑国守备空虚,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我现在掌管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您秘密派兵前来,可以突袭夺取郑国国都。”

秦穆公于是派遣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前往,当军队行至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时,碰上了一个前往周都洛阳做买卖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赶紧派人回郑国报信,另一方面马上送给秦军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并假装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军队将要经过郑国,先派我来犒劳大家。”郑国接到弦高的报告,立即派人去杞子的驻地查探,发现他们正在收拾行装、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郑国国君于是对杞子等人说:“你们在我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我们的粮食、牲口都已经吃完了,所以请诸位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不过大家还可以到我们的猎场打些野味,怎么样?”杞子等人一看阴谋已经败露,就赶快逃出了郑国。孟明视等三位大将也认为郑国已经有所准备,突袭难以成功,只好就近趁机灭掉滑国,然后返回了秦国。

例句

关羽被吴军所杀,张飞敦促手下士卒厉兵秣马,准备与大哥刘备一起荡平东吴,报仇雪恨。


【词语厉兵秣马】  成语:厉兵秣马汉语词典:厉兵秣马

猜你喜欢

  • 半面

    《后汉书.应奉传》注引谢承《后汉书》:“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东汉人应奉,有一次去拜见彭城相袁贺。袁贺因事外出

  • 兔升乌坠

    源见“玉兔”、“三足乌”。指日月相递出没,意谓光阴流逝。兔指月,乌指日。宋吴潜《满江红.碧沚月湖四用韵》词:“一笑相携,且休管,兔升乌坠。”

  • 辞不达义

    《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后以“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清 顾张思《土风录》卷十二:“语言糊涂曰辞不达义。”主谓 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语

  • 嶰谷枯篁

    同“嶰竹”。明高启《客舍雨中听江卿吹箫》诗:“始知嶰谷枯篁枝,中有人间无限悲。”

  • 掷果河阳

    同“掷果潘安”。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

  • 三朝元老

    《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 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后因以“三朝元老”指历事三位君主的重臣。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海宁陈文简公予告在家,来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观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资

  • 宓子驱车

    汉.刘向《说苑.政理第二十八》:“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鱎

  • 山翁倒载

    同“山公倒载”。宋陈师道《和沈世卿推官见寄》:“为呼阿武扶头起,拟与山翁倒载回。”

  • 绰有余裕

    从容舒缓;宽裕有余。绰、裕,都是宽缓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下》:“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朱熹集注:“官守,以官

  • 元凯碑

    源见“杜预沉碑”。指杜预记功碑。杜预,字元凯,故称。清赵翼《顾晴沙选梁溪诗成瘗其旧稿于惠山之麓立碑亭其上》诗:“元凯碑付江波沉,思肖函从井底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