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夹袋中人物

夹袋中人物

此典为施师点访求贤才、以备选用事。施师点(1124-1192年),宋信州上饶人,一说玉山(今均属江西)人,字圣与。好学能文,20岁入太学,每试都在前列。后为临安(杭州)府教授。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出使金国,不负使命。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十四年(1187年)升知枢密院事。在枢密院时,搜访贤才,将人名和品学记下,放到夹袋里以备选用。他认为蜀地离朝廷较远,有能力的贤才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让人了解。就让蜀中的贤德之士各自写下自己的特点和专长,然后按照他们的才干、操行和文字能力排出先后次序。每当朝廷官员出缺、要新拜一些官员时,依次推荐上报。后常称被当权者收揽以备录用的人为夹袋中人物。

【出典】:

宋史》卷385《施师点传》11838页:“师点倦倦(quán quán拳拳,诚恳;深切之意)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

【例句】:

明·张居正《答总宪张崌崃言用人》载《张文忠集·书牍九》:“别楮(chǔ础。木名,皮可制纸,后因以代称纸)所荐诸贤,皆一时之俊,处吾夹袋中宁止朝夕。”


偏正 被别人收揽做亲信以备使用的人。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因周所编的刊物,总是几个夹袋里的人物,私心自用,以致内容糟不可言。”△贬义。多用于写人才的选择。→药笼中物


【词语夹袋中人物】  成语:夹袋中人物汉语词典:夹袋中人物

猜你喜欢

  • 瑞玉抵鹊

    源见“荆玉抵鹊”。比喻大材小用。五代 刘兼《登邓楼书怀》诗:“瑞玉岂知将抵鹊,铅刀何事却屠龙?”

  • 于叟种德

    源见“于公高门”。称誉人为官贤明,广施德政。南朝 梁刘峻《辩命论》:“于叟种德,不逮勋华之高;延年残犷,未甚东陵之酷。”

  • 箫台

    同“凤台”。清李渔《蜃中楼.试术》:“未夕阳先着归鞭,只盼着箫台凤鸟,天边鸾鹤,云中鸡犬。”【词语箫台】   汉语大词典:箫台

  • 乙鸿

    源见“凫乙辨”。借指相似之物。清赵翼《汪文端师殁已数月以诗哭之凡一千字》:“乙鸿精鉴别,五雀定衡铨。”

  • 橐笔

    橐(tuó驼):盛放书、笔的袋子。橐笔:持橐簪笔的简称。古代书史小吏站在帝王或大臣左右,手里拿着盛放书、笔的袋子,把笔插在头上或颈部衣领处,以备随时记事。据《汉书·赵充国传》载:车骑将军张安世始终是手

  • 越人射我,笑而道之;吾兄射我,泣而道之

    越人:越国人。表示和自己关系疏远的人。 越人开,弓射我,我会有说有笑地讲述此事;我哥哥开弓射我,我会哭哭啼啼地讲述此事。 表示由于关系亲疏不同,爱憎感情就不一样。语出《孟子.告子下》:“有人于此,

  • 悬剑空垅

    源见“季札挂剑”。指对亡友守信。南朝 梁 刘孝标《重答刘秣陵诏书》:“但悬剑空垅,有恨如何?”也指念旧。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卷序言》:“凡原本所有的图画,也全数插入——这自然想借以增加读

  • 倒悬之苦

    见“倒悬之急”【词语倒悬之苦】  成语:倒悬之苦汉语大词典:倒悬之苦

  • 东窗事发

    元.张昱《张光弼诗集》卷三《咏何立事序》注:“宋押衙官何立,秦太师差往东南第一峰,恍惚间引至阴司,见太师对岳飞事,令归告夫人:‘东窗事犯矣。’复命:‘后即弃官,学道蜕骨。’今在苏州玄妙观为蓑衣仙。”此

  • 三语同

    源见“三语掾”。谓老 庄之学与儒教无异。唐宋之问《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诗:“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