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

讽刺项羽是猴儿戴人帽,外表像人样,却无见识才能,难成大事业。后以此典形容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或指人暴躁轻浮,不能成就大事。项羽摆鸿门宴想杀刘邦未成,引兵西进咸阳,杀死秦王子婴,焚烧秦王宫室,大火燃烧三个月没有停止。项羽收取宫中财宝和美女想回江东。这时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地方,东有函谷,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四面有险可守,土地肥沃,可以建都完成霸业。项羽因见秦宫已经烧毁,更想回江东老家,便说:富贵不回家乡,就如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谁能看得到?劝说的客人退下对人说:“人们说楚人像是猴儿戴人帽,果真如此。”项羽听到后,用开水锅煮死了那个说客。此典又作“冠沐猴”、“楚沐猴”、“冠服衣猿狙”、“沐猴”、“沐猴冠冕”、“衣冠沐猴”、“沐猴冠”。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315页:“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猕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古代用鼎镬煮死活人的酷刑)说者。”

【例句】:

晋·潘岳《西征赋》:“羽天与而弗取,冠沐猴而纵火。” 唐·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宋·苏轼《代办答梁先》:“强名太守古徐州,忘归不如楚沐猴。” 宋·范成大《病起初见宾僚》:“浪将冠服衣猿狙,因病偷闲稍自如。” 金·元好问《鸿沟同钦叔赋》:“韩生已死言犹在,千载令人笑沐猴。”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厌襟裙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 明·袁宏道《赠散木》:“一字懒操鹦鹉赋,十年空戴沐猴冠。”


主谓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戴上帽子装成人样而兽性不变。比喻徒有其表,用来讽刺虚有地位,实无本领,依附权势耀武扬威之流。语本《史记·项羽本纪》:“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汉书·伍被传》:“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耳。”△贬义。多用于评价人品。→滥竽充数 虚有其表 ↔表里如一名不虚立。也作“木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


【典源】《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汉书·项籍传》亦载,文略同,说者谓为韩生。《汉书·伍被传》:“(淮南) 王曰:‘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伍) 被曰:‘独先刺大将军,乃可举事。’”

【今译】 项羽占领关中后,有韩生向项羽献计说:“关中地形险要,有山河保障,土地肥饶,可以建立霸业。”项羽见秦的宫室都已烧残,又心怀东归,说:“高贵不归故乡,好像穿锦绣衣服夜间行走,谁能知道!”韩生背地说:“人们说楚人是猕猴载帽子,果然如此。”项羽闻知,将他烹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 或指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

【典形】 楚沐猴、冠服衣猿狙、冠沐猴、沐猴、沐猴而冠、沐猴冠、沐猴冠冕、衣冠沐猴、沐猴自笑、冠履装沐猴、沐猴冠带、沐猴不冠、冠沐猿。

【示例】

〔楚沐猴〕 宋·苏轼《代书答梁先》:“强名太守古徐州,忘归不如楚沐猴。”

〔冠服衣猿狙〕 宋·范成大《病起初见宾僚》:“浪将冠服衣猿狙,因病偷闲稍自如。”

〔冠沐猴〕 晋·潘岳《西征赋》:“羽天与而弗取,冠沐猴而纵火。”

〔沐猴〕 金·元好问《鸿沟同钦叔赋》:“韩生已死言犹在,千载令人笑沐猴。”

〔沐猴而冠〕 唐·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沐猴冠〕 明·袁宏道《赠散木》:“一字懒操鹦鹉赋,十年空戴沐猴冠。”

〔沐猴冠冕〕 元· 石君宝 《秋胡戏妻》:“不由喒生嗔怒, 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衣冠沐猴〕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厌襟裙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


【词语沐猴而冠】  成语:沐猴而冠汉语词典:沐猴而冠

猜你喜欢

  • 石证三生

    同“石上三生”。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麻风女邱丽玉》:“今得红丝牵引,文星惠临,是真石证三生,愿即日奉为箕帚。”

  • 大匠斧斤

    同“大匠运斤”。清蒲松龄《十二月代郑氏与许某启》:“自分沟中断梗,无劳大匠之斧斤;何意爨下朽株,竟辱达人之鉴赏。”

  • 冬青花

    同“冬青树”。明贝琼《穆陵行》:“六陵草没迷东西,冬青花落陵上泥。”

  • 鱼龙戏

    源见“鱼龙漫衍”。指奢豪的宫廷宴舞,形容宴乐之盛。唐李商隐《宫妓》诗:“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词语鱼龙戏】   汉语大词典:鱼龙戏

  • 胥涛

    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王闻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赐属镂之剑。……子胥伏剑而死,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伍子胥因忠谏含冤而死,尸投

  • 疾没世而名不称

    见〔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 猢狲散

    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失势,依附的人随即散去。《红楼梦》第十三回:“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参见“树倒猢狲散”条。

  • 折俎

    同“折冲樽俎”。唐 毛杰《与卢藏用书》:“杰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词语折俎】   汉语大词典:折俎

  • 康猧乱局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上(唐玄宗李隆基)夏日尝与亲王碁(同棋,下棋的意思)……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贵妃放康国(唐时西域城国名)?子(猧,音wō小狗叫猧)于坐侧,猧子乃上局,局子乱

  • 集苑

    《国语.晋语二》载:春秋时,晋献公宠幸骊姬,人多巴结骊姬之子奚齐,惟独大夫里克仍亲近不得势的太子申生。优施作歌讽谕他说:“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韦昭注:“集,止也。苑,茂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