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温八叉

温八叉

源见“叉手吟”。指唐代诗人温庭筠。《红楼梦》四九回:“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


【典源】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温庭筠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韵,一吟而已。故场中号为温八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今译】 唐代温庭筠才思敏速,善作小赋,从来不起草稿。每次入试作赋,每叉手一次即作好一韵,叉手八次八韵已成。人称为温八叉 (吟)。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人富于才华,文思敏捷。

【典形】 八叉手、叉手万言、赋作叉手速、手八叉、手频叉。

【示例】

〔八叉手〕 元·方回 《八月二十四日宾旸华父》:“我有平生八叉手,兴来举酒尚洋洋。”

〔叉手万言〕 明·高启《送张贡士祥会试京师》:“入场叉手万言就,众目一叶惊先穿。”

〔赋作叉手速〕 宋·苏轼《袁公济和刘景文》:“文如翻水成,赋作叉手速。”

〔手八叉〕 明·高启《送贾二进士归省》:“年少擅词华,曾看手八叉。”

〔手频叉〕 清·王摅《咏雪次东坡韵》:“闻道灞桥诗思好,朔风驴背手频叉。”


【词语温八叉】   汉语词典:温八叉

猜你喜欢

  • 问西事

    《南史.乐蔼传》:“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称兵反,及败,焚烧府舍,官曹文书一时荡尽。齐武帝见蔼,问以西事,蔼占对详敏,帝悦,用为荆州中从事,……”巴东王子响叛乱失败后,焚烧府舍文书,后齐武帝萧赜

  • 建安体

    借指喜于创新,反映现实之作。唐王维《别綦毋潜》诗: “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 参见:○建安作【词语建安体】   汉语大词典:建安体

  • 桃符板

    同“桃符”。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门对》:“桃符板,即今门对,古当有之,其事始于五代,见记载耳。”【词语桃符板】   汉语大词典:桃符板

  • 兵贵神速

    指用兵贵在行动迅速。郭嘉(事迹见“多端寡要”条)多出奇计,深得曹操器重。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后,欲远征乌桓和袁绍之子袁尚,兵至易,郭嘉进策道:“用兵之道,贵在神速。我们袭击千里以外的敌人,辎重太多,行军

  •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六合:天地四方。指整个宇宙。存:保存。论:讨论。 原意是超出天地四方以外的理,非言语所能说清,所以搁下不谈。 后泛指对弄不清的问题,可以保留下来,暂不讨论。语出《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

  • 鹤鸣之士

    《易.中孚》卷三:“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鹤在幽暗处鸣叫,幼鹤也跟着和鸣;我有好酒,和你一起分享。意在赞扬美好的友情。后人截取其义,称享有盛誉而又有德行的人为鹤鸣之士。南朝.宋.

  • 鸣条之事

    《书.汤誓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后借指征战之事。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上》:“目不视鸣条之事,耳不闻檀车之声。”【词语鸣条之事】  成语:鸣条之事汉语大词典:

  • 寄鞮

    同“寄象”。清蒋平阶《送李分虎之滇黔》诗:“荒服开州郡,穷边走寄鞮。”【词语寄鞮】   汉语大词典:寄鞮

  • 和盘托出

    毫无保留地端出来。《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饭罢,田氏将庄子所著《南华真经》及《老子道德》五千言,和盘托出,献于王孙。”后引申为形容说出事物的全部情况。清代黄羲之《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

  • 梦南柯

    同“南柯梦”。元石君宝《紫云亭》:“自从这人北渡,浑一似梦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