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三豕涉河”。汉蔡邕《月令问答》:“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见“三豕涉河”。汉·蔡邕《月令问答》:“盖书有转误,~之类也。”【词语三豕渡河】 成语:三豕渡河汉语大词典:三豕渡河
源见“凤凰池”。美称中书省。唐温庭筠《休浣日西掖谒所知》诗:“荀令凤池春婉娩,好将馀润变鱼龙。”【典源】《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注引《晋中兴书》曰:“荀勖,字公曾,从中书监为尚书令。人贺之,乃发恚
《书.周官》:“曰唐 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后因以“岳牧”泛称封疆大吏,辅国贤臣。《后汉书.班彪传》:“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宋范仲淹《青州谢上表》:“海 岱之区,地
同“管窥之见”。《后汉书.章帝纪》:“朕在弱冠,未知稼穑之艰难,区区管窥,岂能照一隅哉!”【词语管窥】 汉语大词典:管窥
君明臣良,也作为君臣的代称。《书.益稷》:“乃赓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新唐书.房杜传》:“唐臣明良,志叶议从。”【词语明良】 汉语大词典:明良
《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需节节用功也。”原为对于资质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
同“蛮触交争”。宋辛弃疾《玉楼春.隐湖戏作》词:“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 触战?”
汉.蔡质《汉官典仪》:“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据《汉学堂丛书》本)汉朝典章制度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恭敬端正走上朝庭。后遂用为咏郎官之典。唐.郑谷《恩门小谏雨中乞菊栽》诗:“握兰将满岁,栽菊伴吟
同“七步诗”。唐于志宁《冬日宴群公于宅》诗:“俱裁七步咏,同倾三雅杯。”
源见“同声相应”。指情同意合或志同道合的人彼此间相互呼应或唱和。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如酌古准今,谈经论史,探性命之原,不朽之业,乐声应气求而不孤者,则剑君、郑君是矣。”见“声气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