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诗礼发冢

诗礼发冢

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lú从上传语告下)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rú短衣),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huì颔下须)。’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中的儒者盗墓时还要引《诗经》、《周礼》为据,原意是讽刺儒家的虚伪和迂腐,后以“诗礼发冢”用为形容言行不一的虚伪做法。

唐.李白《古风》其三十:“大儒挥金椎,琢之诗礼间。”


见“诗书发冢”。


【典源】《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huì)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今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口称诗书而做坏事的虚伪行径。

【典形】 大儒挥金槌、发冢、金椎控颐、胪传发冢、麦青青、儒发冢、诗书发冢。

【示例】

〔大儒挥金槌〕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大儒挥金槌,琢之诗礼间。”

〔发冢〕 宋·陆游《行饭至湖上》:“只道诗书能发冢,岂知博簺亦亡羊?”

〔金椎控颐〕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之一:“请看平日衔杯口,会有金椎为控颐。”

〔胪传发冢〕 清·王夫之《拟阮步兵述怀》:“谁从江汉生,胪传发冢砌。”

〔麦青青〕 宋·苏轼《和刘道原寄张师民》:“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儒发冢〕 清·丘逢甲《次韵答周立之》:“乱世诗书儒发冢,中原旗鼓将登台。”

〔诗书发冢〕 宋·王安石 《骊山》:“王陵珠玉归人世,却为诗书发冢多。”


【词语诗礼发冢】  成语:诗礼发冢汉语词典:诗礼发冢

猜你喜欢

  • 木心石腹

    同“木人石心”。宋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英华〕一日谓辉远曰:‘君索居于此,妾欲侍巾栉可乎?而君介然,不蒙顾盼,亦木心石腹之人也!’”见“木石心肠”。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5:“(英华)一日谓

  • 驷不及舌

    《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注: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子)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说出口的话。又称“驷马难追”。用来作为形容话一出口就无法追回,应该守信用的典故。明.东鲁古狂生《醉

  • 锦袍公

    《旧唐书.李白传》:“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唐.李白月夜泛舟曾著宫锦袍,后因以“锦袍公”用代称李白之典。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泛小舟姑熟溪口》:“尚想锦

  • 南山豆

    源见“南山种豆”。比喻归隐的田园生活。宋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十绝》之九:“东门瓜与南山豆,谁道君恩薄故侯?”

  • 仲子守志

    源见“仲子灌园”。指陈仲子坚守节操、避世隐居之志。三国 魏阮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昔荣期带索,仲尼不易其三乐;仲子守志,楚王不夺其灌园。”

  • 周勃织薄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强。”汉周勃年轻时曾靠编织蚕箔谋生。后以“织薄”咏出身微寒封侯之典。唐.李瀚《蒙求》:“周勃织薄,

  • 离鸾别鹄

    同“离鸾别鹤”。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听离鸾别鹄之音,睹月缺花飞之惨。”【词语离鸾别鹄】  成语:离鸾别鹄汉语大词典:离鸾别鹄

  • 杯蛇

    同“杯弓蛇影”。明归有光《与徐子与》:“以彼机穽可畏,不胜杯蛇之疑。”【词语杯蛇】   汉语大词典:杯蛇

  • 效陶种秫

    源见“陶令秫”。形容喜酒好饮,超脱免俗。宋梅尧臣《阻风秦淮令狐度支寄酒》诗:“我今正得杯中趣,效陶种秫置心曲。”

  • 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要努力向上,不懈怠,不停息。语出《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陈子昂《饯陈少府从军序》:“功业未成,君子以自强不息。”《旧唐书.魏征传》:“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化。”也单引〔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