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郝隆晒书

郝隆晒书

源见“晒腹”。谓诗书已尽在腹中,富有学问。唐李瀚蒙求》:“孙楚漱石,郝隆晒书。”


【典源】 《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间其故,答曰:‘我晒书。’”

【今译】 古时风俗七月七日晾晒书籍、衣裳。晋代郝隆七月七日袒腹卧于阳光之下,人问他缘故,他答道:“我也晒书。”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诗书满腹,学识渊博。

【典形】 腹中书时晒、晒腹囊、晒腹人、晒腹中书、晒书。

【示例】

〔腹中书时晒〕 唐·严武《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晒腹囊〕 宋·苏辙《初闻得校书郎》之一:“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

〔晒腹人〕 宋·刘筠《戊申年七夕》:“岂惟蜀客知踪迹,更问庭中晒腹人。”

〔晒腹中书〕 宋·王令《赠致政郭太丞》:“一斗独倾花下酒,五车时晒腹中书。”

〔晒书〕 清·程先贞《篾丝箧》:“不如七夕秋阳暖,袒腹空庭自晒书。”


【词语郝隆晒书】  成语:郝隆晒书汉语词典:郝隆晒书

猜你喜欢

  • 梗泛

    同“泛梗”。清黄景仁《送容甫归里》诗:“经年梗泛判游踪,一笑惊从意外逢。”【词语梗泛】   汉语大词典:梗泛

  • 风在斯下

    《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故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庄子原文指鸟借风力而高飞。后用来作为比喻凭借有力,后来居上的典故。宋.陈善《扪虱新话》:“王右军(王羲之)书本学卫夫人,其后

  • 梅花点妆

    同“梅花点额”。清蒲松龄《为螽斯与孙咸吉启》:“春深金屋,梅花点上苑之妆;日射琼楼,雪窗映玉台之采。”

  • 犀兕空多

    源见“华元弃甲”。形容战败损失辎重。清 鲍珍《范忠贞公祠》诗:“当年闽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

  • 清都紫微

    《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后以“清都紫微”指天上宫阙。唐李白《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始八岁经仙城山……有清都 紫微之遐想。”【词语清都紫微】  成语:清都紫微汉语大词典:

  • 一言半语

    不多的几句话。宋.杨万里《送刘德修将漕潼州》诗:“一言半语到金石,四海九州成弟兄。”明.无名氏《认金梳》三折:“我倒好笑,你请我来吃酒来,一言半语,差了些儿,将我锁在这里。”鲁迅《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

  • 风雨漂摇

    同“风雨飘摇”。唐李华《二孝赞》:“风雨漂摇,支体鳞皴。”清钱谦益《〈孙楚惟诗稿〉序》:“释晨昏温凊之忧,而怀风雨飘摇之惧。”见“风雨飘摇”。唐·李华《二孝赞》:“~,支体鳞皴。”【词语风雨漂摇】  

  • 石头书邮

    源见“致书邮”。指书信或文稿被弃沉江。明张煌言《〈奇零草〉序》:“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指文稿),尽同石头书邮,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 介山之志

    源见“绵上隐”。称颂有功不言禄而避世隐居的崇高志节。南朝 梁任昉《宣德皇后令》:“一马之田,介山之志愈厉。”【词语介山之志】  成语:介山之志汉语大词典:介山之志

  • 河阳花满县

    同“河阳一县花”。宋欧阳修《和应之同年兄秋日雨中登广爱寺阁寄梅圣俞》:“纵使河阳花满县,应须留滞感潘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