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峰山

五峰山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五峰山“山磅礴,突起五峰。东曰快目,南曰瑞云,西曰红翠,北曰虎岩, 中曰紫盖,上有禅林寺”。

②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2慈溪县:五峰山在“县(治今宁波市西北慈城镇)西北三十里。山有五峰,亭亭相峙,其下两岩屹立如门”。

③在今江西宜丰县西北。《舆地纪胜》卷27瑞州:五峰山“在新昌县西一百里。东有归云、积翠二峰,西有折桂峰、罗汉峰,中有佛岩峰,凡五”。上有五峰寺,即南朝宋武帝所建净觉寺。

④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四十里。《清一统志·济南府一》 “青崖山”条:“稍西北曰五峰山, 冈峦还相合,泉石甚胜。”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一称“迎仙”)五峰而得名。山之南有古道观遗址。建于金泰和年间。贞祐间名洞真观,元代名护国神虚宫,明万历间封为保国隆寿宫。有一天门、洞真观门牌坊、青帝宫、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万历敕修保国隆寿宫石坊、志仙亭等。

⑤在今山东新泰市东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1新泰县:五峰山“有五峰特起。下有泉,澄澈若鉴,谓之宝泉”。

⑥在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一里许。民国《湖北通志》卷9长乐县:五峰山“五峰耸立。周二十余里,高百余丈。县治在其麓”。县以此名。

⑦在今湖北竹溪县东。《方舆纪要》卷79竹溪县:五峰山在“县东十五里。五峰并耸。山之东有白云岩”。

⑧在今广西昭平县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五峰山“在昭平县北五里。五峰并峙,亦名五指山,为县主山”。

⑨在今四川叙永县南。《明史·侯良柱传》:崇祯二年(1629),奢崇明、安邦彦军“据五峰山、桃洪坝”。即此。

⑩在今四川泸州市小市镇西北,沱江东岸。《清一统志·泸州》:五峰山“在州北。五峰并峙,故名”。清王士祯《蜀道驿程记》:山麓“昔盛时为商舶辐辏之所”。1916—1920年讨袁护国之战,朱德驻泸州,登此山写下“立马中峰天地小,众山伏道拜英雄”诗句。

(11)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三里。《方舆纪要》卷116武定军民府:五峰山“在府东三里。攒列郡前”。

(12)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北十里。清乾隆《西宁府新志》卷4:五峰山“五峰林立,形如举掌。山胁左右有大泉二,余泉不计焉。林壑之美,最为湟中胜地”。是闻名遐迩的“花儿会”风景区。


猜你喜欢

  • 小纹溪

    亦作小汶溪。在今云南绥江县东。《明史·地理志》 平夷长官司:“南有马湖江,又南有大汶溪,东有小汶溪,俱流合焉。”

  • 寺巷口

    在今江苏姜堰市西南。当盐河西岸,接江都、泰州、泰兴三市界。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泰州西南有“寺巷口”。

  • 石城镇

    唐上元二年(761)改典合城置,即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岸。《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四夷路程》:“自蒲昌海南岸,西经七屯城,汉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曰鄯善,在蒲昌国南三百里

  • 灵光殿

    在汉鲁城内,今山东曲阜市孔府附近。为汉景帝子鲁恭王所造。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遭汉中微, 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 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水经·泗

  • 捍城山

    在今四川达县东南。清乾隆 《达州志》卷1: 捍城山 “在州东南五十里。石崖峻峻,环绕如城,周回九里十八步。前宋兵革,迁州县城于此”。

  • 虾港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部。《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 “清潭港” 条下: 虾港 “俗传宋高宗南渡至此,有大虾二,涌水挟船出海,因名”。

  • 千人石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虎丘山上。《吴地记》:剑池“旁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

  • 桃园洞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盘山挂月峰下。清道光 《蓟州志》 卷2: “桃园洞在将军石畔,深丈余。”

  • 毕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南。《隋书·西域传》:安国“西百余里有毕国,可千余家。其国无君子,安国统之。大业五年,遣使贡献”。

  • 大渔泺

    又作大鱼泺。在今河北张北县西。《金史·地理志》:抚州柔远县有“大渔泺”。又《太祖纪》:天辅六年(1122),“追辽主于大鱼泺”。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