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峨眉山

峨眉山

①在今山西新绛县南。《方舆纪要》 卷41绛州: 峨眉山 “在州南十里。《志》 云,山迤逦连闻喜、夏、猗氏、临晋、荣河诸县界,西抵黄河,东抵曲沃西境,亦曰峨眉坡,亦曰峨眉原,即中条之坡阜也”。

②即峨岭。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南二里。

③又名牙门山、峨嵋大山、大峨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十三里。《太平御览》 卷166引 《益州记》 云: “峨眉山,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 左思《蜀都赋》: “抗峨眉之重阻。” 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南安县 “南有峨眉山,山去县八十里,《孔子地图》 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唐、宋以来成为佛教胜地。著名寺院有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寺、洗象池等。山势南北绵延曲绕,巍峨秀丽,主峰万佛顶海拔3098米。群峰叠嶂簇翠,悬崖深壑险峻,飞瀑溪流环旋,素有 “峨眉天下秀” 之美誉。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1)古称蒙山,又称门牙山、胜峰山。《太平御览》:峨眉山“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故名。在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系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山总称。通常专指大峨山。为断块山,南北走向,东陡西缓。主峰万佛顶(3098米),其余高峰有金顶(3060米)、千佛顶(3045米)等。地层较完整,自然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色雄秀,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在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神灯四大自然景观。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寺庙众多,创建于东汉,唐、宋以后日趋兴盛,至明、清极盛。主要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洗象池、万年寺、金顶等。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见“天门山(2)(1)”。

峨眉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曾十堡

    清以明曾迟堡改名,属铁岭县。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增盛堡。《清一统志· 奉天府二》 “唐王营堡” 条下: “曾十堡在 (铁岭) 县西二十五里。”

  • 光礼门

    即安门。汉长安城南面中门。王莽改曰光礼门。

  • 地运寨

    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22铜仁府平头著可司:地运寨“在司(治今平头乡)东南。苗寨也”。

  • 北随安左郡

    南齐置,属司州。治所在济山县(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梁改为北随郡。

  • 松花坝

    在今云南昆明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114云南府昆明县: 松花坝 “在府城东北,为滇池上游。元赛赤瞻典思丁增修二堰,灌田万顷”。

  • 伏虞山

    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南。《舆地纪胜》卷188蓬州:伏虞山,“《元和郡县志》:在伏虞县东南六十五里。甚险,夷僚被征讨,即入此山中也”。隋伏虞县以此名。

  • 权城

    在今河北正定县北东权城。《元和志》卷17真定县:权城“即古犍乡也,县北二十里。后汉建武元年,贾復破青犊于射犬,追战于真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地也”。

  • 达德力城

    在今新疆于田县东北。《新唐书·地理志》:“有宁弥故城, 一曰达德力城,曰汗弥国,曰拘弥城。”

  • 柳泉

    ①即今江苏铜山县东北柳泉乡。为津浦铁路柳贾支线的起点。②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十里。《方舆纪要》 卷32宁阳县: 柳泉 “南流入洸河”。《清一统志·兖州府二》谓柳泉 “俗名柳子沟”。③在今河南镇平县东十八里

  • 故关城

    在今甘肃临洮县北。《清一统志·兰州府》: 故关城 “在狄道州北三十里佛儿崖,废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