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扬州市

扬州市

1949年由江都县析置,属苏北行署区。治所即今江苏扬州市。1950年后苏北行署驻地移此。1952年改属江苏省。


简称扬,别称广陵。在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全市面积 6658 平方千米(市辖区 1034 平方千米)。人口453.6万(市辖区112.5万)。辖广陵、邗江、维扬3区和宝应县,代管高邮、江都、仪征3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维扬区。战国时为广陵邑。秦置广陵县。后历为国、郡、州、路、府等治所。西汉初为荆国、吴国,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名江都国,并置江都县。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改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改为广陵郡。三国魏迁治淮阴县。东晋还治广陵。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为侨南兖州治。北齐改东广州,又为广陵、江阳郡治。陈复为南兖州。北周改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改州为扬州,是为三国吴以后置于今南京市之扬州移今市之始。开皇十八年改广陵县为邗江县,大业初废州改为江都郡,改县为江阳,又移江都县于今市。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兖州,七年改邗州,九年复为扬州。天宝初改广陵郡,乾元初复为扬州。五代初杨行密称吴王,都于此,改为江都府。南唐复改江阳县为广陵县。宋称扬州,省广陵县入江都县。元置扬州路。元末朱元璋改淮海府、维扬府,旋称扬州府。清仍称扬州府。1912年废府留江都县。1914年属淮扬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析江都县城厢置市。1951年改由苏北行署区直辖。1953年属扬州专区,为扬州专署驻地。1954年为省辖市(地级)。1958年复属扬州专区。1970年为扬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3年扬州地区撤销,改设地级扬州市;原扬州地区所属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九县划入。1986年仪征县改市,1987年兴化县改市,1991年高邮县改市,1992年泰兴县改市,1993年靖江县改市。1994年江都县改市,泰县改姜堰市。1996年泰州市升设地级市,将泰兴、靖江、兴化、姜堰四县级市划归泰州市。2000年邗江县改区。地处江淮之间,京杭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等流经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市郊农产以稻、小麦、油菜籽、棉花为主,并产蚕茧、茶叶、花卉、竹木。水产养殖业较发达。自古为淮盐总汇,商业发达。有机械、造船、冶金、纺织、化学、电子、仪表、建材、食品等工业。以产酱菜、玉器、漆器、绢花著名。长江、京杭运河、通扬运河和宁通、京沪高速公路、328国道等为交通干道。市境南部建有润扬公路大桥。有扬州大学等高等学校。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唐城遗址、文昌阁、史可法祠墓、文峰塔等。


猜你喜欢

  • 定霸县

    辽统和八年 (990) 置,属上京临潢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林东镇) 南波罗城 (上京城遗址) 西南。金废。古县名。辽统和八年(990年)置,治临潢府郭下(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林东镇南古城)。

  • 西路左翼中旗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左翼中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加尔嘎郎南。

  • 郿州

    ①唐渤海国置,属安远府。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兴凯湖东岸龙王庙附近。辖境相当今兴凯湖东岸一带。辽废。②蒙古升郿县置,属奉元路。治所即今陕西郿县。至元元年 (1264) 复改郿县。渤海国置,治今黑龙

  • 大旺安抚司

    明永乐五年(1407)改大旺宣抚司置,属散毛宣抚司。治所在今湖北来凤县西南三十二里旧司镇。清初改为大旺土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大旺宣抚司,永乐五年(1407年)降为安抚司,治今湖北省来凤县南旧

  • 内三关

    明代对沿内长城三个关的总称。即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倒马关(在今河北唐县西北)、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北)。明代对沿内长城三个关的总称。即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区西北)、倒马关(今河北唐县西北)

  • 桐口镇

    即今福建闽侯县 (甘蔗镇) 东南桐口。1919年 《江西福建明细图》: 福建闽侯县 (今福州市) 西有桐口。

  • 河南县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水东岸。西汉属河南郡。西晋末废。东晋义熙末复置,北魏太和中属河南尹。东魏天平初改属新安郡,二年 (535) 改名宜迁县,为河南郡治。北周复名河南县。大业初徙治东

  • 明阿特旗

    清乾隆三十年 (1765) 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科布多东北缅嘎德。古旗名。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明阿特部置,驻地即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科布多东北缅嘎德。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

  • 左人

    春秋狄邑。在今河北唐县西四十里西雹水。《国语·晋语九》:“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之,取左人、中人。”《续汉书·郡国志》,唐县有“左人乡”。古邑名。春秋狄邑。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国语·晋语九》:“赵襄

  • 三百里滩

    即茱萸滩。在今湖南新邵县西北二十里资水中。《资治通鉴》:南朝梁绍泰元年(555),“邵陵太守刘芬将兵援江陵,至三百里滩,部曲宋文彻杀之,帅其众还据邵陵”。即此。在今湖南省新化县东资水中,包括芦埠、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