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溪洞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宣抚司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后废。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宣抚司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后废。
亦作小孤山镇。即今安徽宿松县东南长江滨复兴镇。《明史·地理志》 宿松县:“有小姑山巡检司。”
亦作真扬堰。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南。《宋史·河渠志七》: 南宋绍兴四年 (1134),金兵蹂践淮南,“诏宣抚司毁拆真扬堰闸及真州陈公塘,无令走入运河,以资敌用”。《方舆纪要》 卷23仪真县“运河” 条下:
唐贞观八年 (634) 改南通州置,治所在石门县 (今云南盐津县西南二十六里豆沙关附近)。辖境约当今云南水富、盐津、大关等县地。是年州废。唐贞观八年(634年)以南通州改名,治石门县(今云南盐津县西南
北齐置,属河间郡。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市南二十六里。《寰宇记》卷66任丘县:“《三郡记》:汉元始二年,巡检使中郎将任丘筑此城,以防海寇,即以为名。”隋初废。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属蒲州,移治今任丘市。
①即今广西武鸣县中部武鸣河。源出马山县古零乡,南流经武鸣县,西流入隆安县境,注入右江。《方舆纪要》 卷111思恩府: 清水江 “在府北。东南流,城中有通津水、桥利水俱流合焉,下流会于大榄江”。②即今广
即今广西罗城么佬族自治县西怀群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天河县图:西北有怀群墟。
蒙古至元四年 (1267) 置洟门千户,元至元十二年 (1275) 改易门县,属昆阳州。治所在市坪村 (今云南易门县南十里南庄)。《元史·地理志》:“县西有泉曰洟源,讹作易门。” 元代后期迁治今县北三
在今四川江津市西南。《方舆纪要》卷69江津县“合小坪”条内:“山坪在县西南。正德中,‘贼’曹甫反,据江津,抚臣林俊攻败之,又败之于山坪、伏子岸诸处,尽歼其众。”
①十六国前凉张骏十二年(335)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市西)。《元和志》卷40:沙州“盖因鸣沙山为名”。辖境相当今甘肃安西县以西,新疆吐鲁番以东地。不久废。②十六国西秦置,治所在乐都县(今青海乐
在今河南邓州市西。《方舆纪要》卷51邓州:“五陇山在州城西,山有五堆连接,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