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涪州

涪州

①隋开皇末改合州置,治所在石镜县 (今四川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大足等市县地。大业三年 (607) 改为涪陵郡。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治所在涪陵县 (今四川涪陵市)。《元和志》 卷30涪州: “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 天宝元年 (742) 改为涪陵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涪州。辖境相当今四川涪陵、长寿、南川、武隆等市县地。南宋咸淳三年 (1267) 移治今市东北之三台山。元复还旧治。至元二十年 (1283) 废涪陵县入州,属重庆路。明属重庆府。清不辖县。1913年废,改置涪陵县。


(1)隋开皇末改合州置,治石镜县(今合川市)。辖境相当今重庆市合川、铜梁、大足等市县地。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涪陵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为合州。(2)唐武德元年分渝州置。以“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元和郡县志》)。天宝初改涪陵郡,乾元初复为涪州。治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辖境相当今重庆市涪陵、南川、武隆、长寿等区、市、县地。宋时略小。属夔州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涪陵县入州,翌年改属重庆路。明、清属重庆府。清不辖县。1913年改为涪陵县。


猜你喜欢

  • 凤池口

    在今河南商丘县西北二十二里。《金史·石盏女鲁欢传》:正大九年(1232)二月,“大兵围城,议决凤池大桥水以护城”。《明史·河渠志一》:洪武二十三年(1390)春,河决“归德州东南凤池口”。即此。

  • 新滩市

    即今湖北秭归县 (剪刀峪) 西北新滩镇。《明史·地理志》 归州: “东南有南逻口巡检司,后迁于新滩。” 清代宜昌府同知驻此。

  • 乞活台

    即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繁台。汉为吹台。西晋末,乞活居此,俗称乞活台。《水经·渠水注》:“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世谓之乞活台。”

  • 达化郡

    北周建德五年(576)置,属廓州。治所在达化县(今青海尖扎县西北)。辖境相当今青海尖扎、同仁二县境。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建德五年(576年)置,治达化县(今青海尖扎县东北康杨镇)。辖境约相当今

  • 天源河

    北宋元丰五年(1082)改金水河为天源河。以源流深远,故名。《宋史·河渠四》:“金水河一名天源,本京水,导自荥阳黄堆山,其源曰祝龙泉。”

  • 梳头山

    在今云南临沧县西南。《清一统志·顺宁府》: 梳头山 “在缅宁西南。高六十里”。

  • 喇㗘

    即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北拉博。 清雍正十年 (1732) 置喇㗘土千总。

  • 武汉市

    1927年并武昌、汉口二市置武汉特别市,属武汉国民政府。治所在汉口。1929年撤销。1949年复置武汉市,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1952年属中南行政委员会。1954年为湖北省省会,

  • 广寿县

    西魏大统十四年(548)置,属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永寿县东北三十八里永寿坊。因县城处在广寿原上,故名。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名永寿县。古县名。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置,治今陕西省永寿县北广寿原。

  • 三莒

    春秋时“三莒”邑。一在齐国东部。《左传》:昭公三年(前539),“齐侯田于莒”。杜预注:“莒, 齐东境。”一为周邑。《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阴忌奔莒以叛”。杜注:“莒,周邑。”一为鲁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