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达县

达县

①明洪武九年(1376)改达州置,属夔州府。治所即今四川达川市。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达州。清嘉庆七年(1802)又降达州为县, 为绥定府治。民国初属四川川东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76年析县城及近郊置达县市。1993年改名达川市。

②1933年10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达县城(今四川达川市)。后迁蒲家场(今达川市北蒲家镇)。1934年12月废。


在四川省东部,东南与重庆市相邻。面积 2870 平方千米。人口126.3万。辖10镇、66乡。县人民政府驻南外镇。西汉为巴郡宕渠县地。东汉和帝析东部地置宣汉县,治今达州市,属巴郡。南朝宋为巴渠郡治;梁置万州。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宣汉县为石城县,为开巴郡治,又改万州为通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开巴郡,十八年改石城县名通川县。大业三年(607年)改通州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通川郡为通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改通州为达州。元达州属夔州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州为县,通川县省入。正德九年(1514年)复升为达州。清嘉庆七年(1802年)升达州为绥定府,置达县为府治。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曾置绥定道及达县苏维埃政府。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76年析达县城区及近郊置达县市。1993年属达川地区,1999年属达州市。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北端低山丘陵区,东南明月山、东北七里峡山、南铜锣山与中部铁山呈北东—南西向平行排列。巴河自西北入,左纳长滩河,纵贯西部。州河自东北来,左有明月江、铜钵河等水注入,西南流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薯类,并产油桐,苎麻为全国生产基地县之一。有煤、天然气、铁、石灰石及白云石等矿。有煤炭、冶铁、建材、机械、化肥、丝绸、麻纺、食品等工业。襄渝铁路过境。汉渝、达广、梁达、达万等干线公路交汇境内。巴河、州河可行机动船。名胜有真佛山。建有梓桐乡革命文物陈列馆。


猜你喜欢

  • 丹岩县

    唐贞观五年(631)置,属羁縻西金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八年(634)属岩州。后废。唐羁縻县。贞观五年(631年)以党项部落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属羁縻西金州。八年属羁縻岩州。后废。

  • 浓湖

    即今安徽繁昌县东北四十里大龙窝。一说在今繁昌县西荻港附近。《宋书·邓琬传》: “陶亮闻湖、白二城陷没,大惧,急呼 (孙) 冲之还鹊尾,留薛常宝代冲之守赭圻。先于姥山及诸冈分立营砦,亦悉败还,共保浓湖,

  • 晋陵郡

    西晋永嘉五年 (311) 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毗陵郡置,属扬州。治所在丹徒县 (今江苏丹徒市东南丹徒镇)。东晋太兴初 (318) 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义熙九年 (413) 移治晋陵县 (今江

  • 沙丘宫

    即沙丘台。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八里大平台。为殷纣所筑。赵迁都邯郸后扩建为行宫。《史记·赵世家》 载:惠文王四年(前295), “主父(武灵王)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

  • 沙随

    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北。《春秋》:成公十六年(前575),“秋,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于沙随”。即此。《水经·汳水注》:“汳水又东径宁陵县之沙随亭北。”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省宁陵

  • 文圃山

    即今福建厦门市西文圃山。层峦叠嶂,深洞长谷。有龙池岩及云岳、云峰、云泉、云峤诸胜。《舆地纪胜》卷130泉州《景物下》:文圃山“在同安县西。上有花圃蔚然,唐文士谢修尝居此”,故名。

  • 芦头隘

    在今江西新干县东。《清一统志·临江府》:芦头隘“在新淦县东三十里,为县要阨”。在今江西省新干县东。清属新淦县。

  • 云中府

    北宋宣和四年(1122)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寻入于金,乃废。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拟改辽大同府预置,治今山西大同市。为云中府路治所。为宋、金联合攻辽盟约中预定归还宋人之地。宣和六年(1124年

  • 河南四镇

    简称四镇。北魏初,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在其南界的碻磝城 (今山东茌平县西南)、滑台城 (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洛阳(指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北隅)、虎牢城 (今河南荥阳市西

  • 息慎

    即肃慎。周秦时,生活在我国东北松花江、乌苏里江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史记·五本帝纪》:帝舜时,“北山戎、发、息慎、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之功”。又 《周本纪》: “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