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高平镇

高平镇

①清置,属洮南府。在今吉林镇赉县西南到保镇西高平村。《清史稿·地理志》 洮南府: “府北德勒顺昭至高平镇赴靖安。”

②即今四川蓬溪县南高坪镇。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29蓬溪县: 高平镇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道光 《蓬溪县志》 卷2: 高坪场 “上通遂宁,下达定远、合州”。

③北魏太延二年 (436) 置,治高平城 (今宁夏固原县)。《魏书· 肃宗纪》: 正光五年 (524),“高平酋长胡琛反,自称高平王,攻镇以应 (破落汗) 拔陵。别将卢祖迁击破之”,即此。旋改为原州。


(1)古镇名。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治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市)。《魏书·肃宗纪》:北魏正光五年(524年),高平酋长胡琛反,自称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响应破六韩拔陵,即此。旋改为原州。(2)今镇名。(1)在河南省滑县东南部。面积71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平,人口4210。1958年建高平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置镇。产小麦、棉花等。有造纸、棉纺、玻璃、木器、糕点等厂。公路接106国道。(2)在湖南省隆回县东北部。面积156.6平方千米。人口6.7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平,人口2730。因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高平县治于附近,故名。1952年从新化县永固镇划入隆回县属八区。1956年为大桥乡,1958年为高平公社,1961年属大桥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建高平镇。1995年侯田、颜公二乡并入。产稻、柑橘、茶叶。有皮鞋、农机、榨油等厂及林场、园艺场。设有圩场,为县北部重要集市。有公路通县城。小坳村古县场系三国吴高平县城遗址。(3)在甘肃省泾川县东南部。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高平,人口1350。镇以驻地名。镇区位于南塬西部。原称高家坳,明代曾设铺递。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置高坳镇。1948年改高平镇,1949年改设区,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6年复置镇。产小麦、玉米等。312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郧山

    又名涢山、大洪山,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大洪山。《水经·涢水注》: 涢水 “ (出) 东南大洪山,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磐基所跨,广圆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鄣层

  • 相里站

    元置。在今山西襄汾县西。明废。元时置,在今山西省襄汾县西。明时废。

  • 鸦儿看

    押儿牵。元代地名。即今新疆莎车县。《清一统志·叶尔羌》: “旧对音叶尔奇木,或曰叶尔钦。《元史》 旧作鸦儿看,亦作押儿牵,今改正。”古城名。又作鸭儿看、押儿牵、牙儿干、也里虔。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

  • 归绥道

    1913年置,属山西省。治归绥县(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丰镇、凉城、兴和、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武川、东胜、土默特等市、县、旗地。1913年划属绥远特别区。1927年废。191

  • 新草房街

    即今云南麻栗坡县。清代属开化府。民国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 “清乾隆初辟时,原名新草房街。后嘉庆时,江湖川黔人来此经商,以四面坡上有麻栗树,故名曰麻栗坡街。”

  • 晴隆县

    1941年改安南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晴隆县。清咸丰 《兴义府志》 卷11载: 晴云山在县西五里,“崔巍峭拔,为县治诸山之祖脉”。俗呼为晴龙山。县以此山得名。在贵州省西南部。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

  • 三阳湖

    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镇西二里。《舆地纪胜》卷76复州:三阳湖“在玉沙县西二里。东曰朝阳,南曰南阳,北曰水阳,故曰三阳”。即“昭阳湖”。

  • 苏稽戍

    唐置,属龙游县。即今四川乐山市西三十里新桥镇(苏稽场)。《元和志》卷31龙游县:苏稽戍“在县西南三十里”。北宋为苏稽镇,清为苏稽场。均以唐人苏稽为名。

  • 三桥

    ①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南隅。《资治通鉴》:唐光启三年(887),“毕师铎攻广陵,(吕)用之帅其众千人力战于三桥北”。②即今陕西西安市西二十里三桥镇。《资治通鉴》:唐兴元元年(784),车驾至长安,李晟“谒

  • 方广岩

    在今福建永泰县东北四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旧志》:“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周围二千丈,可容千人。石乳参差,下垂瀑布千丈。有泉曰龙尾泉。”在福建省永泰县城西葛岭山腰。为石灰岩溶洞,高约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