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
秦汉时郎官的合称。其内涵说法不一。或谓中郎、外郎、散郎。又有议郎、中郎、散郎或郎中、车郎、户郎说。又,北魏内三郎省称。
秦汉时三种郎官的合称,至于具体指哪三种郎官,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注:“《索隐》:三郎谓中郎、散郎、外郎。《正义》:议郎、中郎、散郎。《史记会注考证》引苏林说:三郎者,中郎、郎中、外郎。”《小学绀珠·职官·三郎》:“中郎、侍郎、郎中。”有的说是郎中、车郎、户郎。北魏时内三郎(掌玺郎、掌服郎、掌筵郎)的省称。
秦汉时郎官的合称。其内涵说法不一。或谓中郎、外郎、散郎。又有议郎、中郎、散郎或郎中、车郎、户郎说。又,北魏内三郎省称。
秦汉时三种郎官的合称,至于具体指哪三种郎官,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注:“《索隐》:三郎谓中郎、散郎、外郎。《正义》:议郎、中郎、散郎。《史记会注考证》引苏林说:三郎者,中郎、郎中、外郎。”《小学绀珠·职官·三郎》:“中郎、侍郎、郎中。”有的说是郎中、车郎、户郎。北魏时内三郎(掌玺郎、掌服郎、掌筵郎)的省称。
官名。北魏置。东魏、北齐、隋、唐沿置。多省称为行台左丞。在行台内职掌同“尚书左丞”。隋、唐时诸道行台只置一丞,左、右任置。唐高祖武德九年(626)省诸道行台时罢。隋视从四品,唐为四品。
官名。十六国后赵置。《晋书·姚弋仲载记》:“弋仲率部众数万迁于清河,拜奋武将军、西羌大都督,封襄平县公。”
官署名。宋太宗时置,为宦官机构。真宗景德三年(1006),改为入内内侍省。参见“入内内侍省”。
官名。隋朝右领左右府次官,置二员,从三品,佐大将军掌领侍卫左右,供御兵仗,炀帝大业三年 (607) 罢。
见“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
陆海空军,在作战、防守、戒严、操练时,以高级军官发布号令者,称司令官。其办公机关称司令部。
官名,汉置,属光禄勋,俸比千石,掌期门郎习射。《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参看“期门”、“期门郎”条。官名。西汉置,为护卫皇帝的期门郎的长官,秩比千石。
官署名。宋朝置,隶太仆寺,掌乘舆、法物,供大驾、法驾、小驾所用辇辂,并奉引属车,辨车辂、法物之名数及陈列先后之序。官署名。宋置,属太仆寺,掌皇帝乘舆、法物,安排大驾、法驾、小驾所需各种车辆及奉引属车,
官名。一说即山虞。掌山林。《左传·昭公四年》: “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孔颖达疏:“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知山人虞官也。”官名。春秋时鲁国设置,《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注:
官名。见“遥辇乣详稳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