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军

中军

① 春秋晋国僖侯时“司徒”之改称。以僖侯名司徒,故以避讳改称。②官名。中军将军的简称。此外,尚有“中军元帅”、“中军都督”、“中军都将”,亦有省称为此者。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京营三大营之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各设中军官十一人,位千总上,俱由本营内推选。清朝为绿营军中各标、协、营之首领官,负责协助领兵长官统理所辖各营军务。总督所辖者称督标中军,负责掌管关防,综理军务;河运总督所辖者称河标中军,负责督理河员,稽核工汛, 漕运总督所辖者称漕标中军, 负责催护漕船、 督率官弁。均由副将充任。抚标、提标中军由参将充任,镇标中军由游击充任。其他由副将、参将、游击统帅的协、营中军官以都司、守备充任。③军事编制。周朝军队分为左、右、中三军。中军乃发号施令之所,由主帅自领。《左传·桓公五年》: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 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西晋时诸王国皆置军,分上、中、下三军。中军二千人,上、下军各一千五百人。南朝宋、齐,及北魏、北齐沿之。明朝京营三大营中五军营、神机营内设中军,与左、右掖,左、右哨,谓之五军。另正德 (1506—1521) 时,武宗以阅兵为戏,自领群阉善射者为一营,亦称中军。


1、指主帅、主将。古代军队多分左中右三军,中军主将(主帅)自帅,发号施令于此。因此,后人也称主将为中军。唐李贺《贵主征行乐》:“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2、指各标的统领官。清代禄营兵分督标、抚标、提标,各标的统领官称中军。

猜你喜欢

  • 水司空丞

    官名。西汉置,属水衡都尉,为水司空长副贰。官名,西汉置,助水司空长掌管上林诏狱囚徒。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参看《水司空长》条。

  • 卜儿赤

    即“博尔赤”。官名,这是蒙元官名的音译,也译卜尔赤、博儿赤、博尔赤、保儿赤、保兀儿赤,汉又为“司膳”、“厨师”、“掌管伙食”。元朝置,掌宫廷烹饪宴饮等。

  • 掌旗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军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标一人,正六品,副军校充,奏补。掌奉持步马队标旗。炮队不置。军中佐官名。清末设于新军各标,掌军中旗帜。

  • 管记

    官名。南朝梁、陈,北齐置。掌文书。多置于东宫、相府、王府等。常以文学之士担任,亦有以中书侍郎兼掌者。一说即记室参军之职。

  • 隅正

    元差役名。元制于城市录事司下分设隅、坊两级。隅设隅正,坊设坊正。隅即宋时的厢,隅正掌所辖地段内催办赋税、羁管人犯、递运官物及其他杂务。隅正和坊正往往同时设置数人,作为差役,在当役人户中轮流差充,或一年

  • 子都督

    官名。北魏置,西魏沿之。为统兵武官,位在都督下。亦可作为起家官。见《周书·李贤传》。

  • 备身副都督

    官名。北齐置。属领左右府,位在备身正都督下,佐其协领备身五职,负责宫禁侍卫。从五品上。东宫亦设,称“太子备身副都督”。

  • 右千牛府将军

    官名。唐高宗显庆五年(660) 改右府将军置,龙朔二年(662) 改右奉宸卫将军,后定名为“右千牛卫将军”。

  • 办式

    西夏职官封号。授与中品官,称为文武孝种恭敬东南姓关上支界。

  • 万安营缮司

    官署名。元文宗天历三年 (1330)置,秩正五品,隶寿福总管府,掌万安寺营建修缮。置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员。官署名。元置,属寿福总管府,掌营造、钱粮之事。其官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