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县政府

县政府

官署名。民国置,为县行政机关,受省政府指挥监督,处理全县行政事务。设县长一人,所属有警察、财政、建设、教育等局。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九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县组织法》规定,其职权是在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的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法规。设县长一人,由省政府任命。县政府分为三等,一等设四科,二等设三科,三等设二科,各科置科长一人,科员若干人,得雇用事务员及书记,并得设置政务警察;此外,县政府设公安、财务、建设、教育等局,分掌警政、财政、建设、教育事务,于必要时得增设卫生局、土地局。各局设局长一人,由省政府主管各厅考选任之。各局的组织除法令别有规定外,由省政府定之,并咨内政部备案。县政府设县政会议,以县长、科长、各局局长组成,并以县长为主席。次年六月重订《县组织法》,于同年十月十日起实行。对于县政府的组织有所更改:规定县政府设秘书一人,依事之繁简设置一科或二科,每科设科长一人,科员二至四人,得雇用事务员及雇员,并得设置警察,额数由民政厅核定。此外,县政府之下除原设各局外,于必要时得增设社会局与粮食管理局,各局有缩小范围的必要时,亦得改局为科,附设于县政府内;县政府秘书亦得参加县政会议。同年九月间内政部曾制定《县政府办事通则》,颁行各省,该通则规定县政府设秘书处,并县体规定了秘书处及第一、第二科的职掌。其后为提高行政效率和县长的权力,于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一月制定《裁并县属各局办法实施原则》,令各县遵照。其要点为:一、各县公、财、教、建四局的名义得暂保留,将其他分立各局一并裁撤,移归县政府内合署办公;二、各局对外以不行文为原则,其对上对下正式公文,统以县政府的名义行之。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九月十九日国民政府又公布了《县各级组织纲要》,进一步采取裁局改科的办法,规定县政府各局一律改为科,最多可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社会、地政七科,于第二年初开始实施。设科多寡及各科职掌的分配,由各省政府依县的等次及实际需要拟订之,故各省县政府的组织各有不同。各省一般的县政府大都以民、财、教、建四科为主体,最小的县政府只设两科,即民政与财政合为一科,教育与建设合为一科。各县政府的组织除各科外,尚有秘书室、会计室、警佐等。

猜你喜欢

  • 南院枢密副使

    官名。辽朝置。南面官,南枢密院官员,在知南枢院事下。官名,辽朝置,为南枢密院官员,位在枢密使下,佐枢密使掌文选、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之民皆归其管。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南院”条。

  • 铨选

    官制用语。唐制以吏部尚书铨、中铨、流外铨,宋朝以吏部流内铨、流外铨,铨量人才、选拔官员,此种制度称为铨选。量才授官叫铨。铨选也是量才授官的意思。古代举士与选官合而为一,士获选即为官。到唐朝试士属礼部,

  • 荆湖行院

    即“荆湖等路行枢密院”。

  • 雍畤

    也写作“廱畤”,即设在雍县的“畤”。畤,秦汉祭天地五帝之处。在春秋时,秦就开始设畤。秦襄公作西畤,用以祭白帝。秦文公作鄜畤,用以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用以祭青帝。秦灵公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秦献

  • 显谟阁

    宋朝阁名。哲宗元符元年(1098)建,以藏神宗御制文集。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一度改名熙明阁,同年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贴职。南宋复于临安府建。宗阁名。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建,收藏神宗御制

  • 天柱大将军

    官名。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 (529)特置,以授实际控制朝政的尔朱荣,位在三师及柱国大将军上,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官职。后曾授权臣尔朱兆和高欢,但皆固辞,尔朱兆未拜,高欢除后即解。

  • 太子直寝

    东宫武官名。隋置于左右卫率府,员额各八人。

  • 圣上

    对皇帝的尊称。《后汉书·班彪列传下》:“是时圣上固已垂精游神,包举艺文,屡访群儒,谕咨故老。”皇帝的称谓。《晋书·周浚传》附周馥上书:“虽圣上神聪,元辅贤明,……未若相土迁宅,以享久祚。”

  • 驭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王副车,及其驾车马匹的驯驭。《周礼·夏官》: “驭夫,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掌驭贰车、从车、使车,分公马而驾治之”。郑玄注: “贰车,象路之副也。从车,戎

  • 尚茶副

    官名。清朝内务府御茶膳房之茶房副长官。初置茶饭处,设有副总领。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副总领为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正五品。分别协助尚茶正、尚膳正管理茶房、膳房事。又,清朝陵寝官中亦设此值,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