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司马

大司马

官名。①相传为西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礼记·王制》: “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②春秋战国宋、楚、齐、邾等国掌管军政的高级官员。常省称“司马”。宋国初为大夫爵,统兵征战,后为六卿之一,参掌国政。《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 乐朱鉏为大司寇, 六卿三族降听政。”楚国为令尹副贰,领左、右司马等。《左传·襄公十五年》: “楚公子午为令尹”, “��子冯为大司马, 公子橐师为右司马,公子成为左司马。“齐、邾皆为军政长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齐)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 “三军既成陈,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邾大司马戈铭》: “邾大司马之造戈。”③ 《周礼》六卿之一,为夏官之长。掌军政禁令、禁暴纠察、训练军队、统兵征伐。属官有小司马中大夫二员、军司马下大夫四员、舆司马上士八员、行司马中士十六员等。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复置为夏官府长官,亦称“大司马卿”。正七命。掌握全国军政,权任极重。参见“夏官府”。④楚汉战争期间,项羽曾置为武将名号。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置为加官号,以冠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初授此号者皆为功勋卓著的将帅,后多授显贵外戚,成为执掌中枢政务的中朝领袖之官号。或说宣帝地节三年(前67)曾单置为官号。无印绶、官属。成帝绶和元年(前8)出居外朝,单置为官,不冠诸将军,赐金印紫绶,置官属,秩万石,位列三公之首,与丞相(大司徒)、御史大夫(大司空)并为宰相,共同负责政务。哀帝建平二年(前5)又去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四年后复行成帝之制,置长史、司直、主簿等僚属,设诸曹分理政务。新莽、东汉初沿置。新莽末年曾分置前、后、左、右、中五人,分掌军政。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后51)改名太尉。东汉末与太尉并置,位在三公之上。三国因之,号上公,皆为高级将帅,不预政务。魏多领兵屯驻合肥或皖以备吴,一品; 吴一度分置左、右; 蜀位颇重,然不常置。两晋十六国多为大臣加官,八公之一,居三公之上、三师之下,开府置僚属,然无具体职司。南朝不常授,多用作赠官。晋、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秩万石。北魏、北齐与大将军并称“二大”,仍为加官,常典军事,地位尊显,皆一品。北齐后主时为激赏人心,增员而授,遂至冗滥。隋朝罢。⑤ “兵部尚书”的别称。


1、官名。唐尧虞舜时就有此官,到周朝,主要掌管军政,统帅军队。《周礼·夏官·司马》:“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其属官有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等。大司马除掌管军政、统帅军队外,还“掌建邦国之九法。”《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设仪辨位,以等邦国;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建牧立监,以维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施贡分职,以任邦国;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壇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由此看来,大司马还负有一定的监察、司法责任。

2、到西汉,时称太尉,时称大司马,主武事。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官属。王莽时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掌征战。西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大司马为加官号,以冠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起初只授与功勋卓著的将帅,后多授显贵外戚,成为左右朝中政务的官号。

3、到东汉,世祖改太尉为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又改称太尉,掌管考察四方军事的好坏,年终上奏,进行赏罚。郊祭时掌亚献。见《周礼·夏官·大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书·王莽传》、《后汉书·百官志》。

4、犹将军,掌征伐。《后汉书·光武帝纪》:“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大司马吴汉率九将军击檀乡贼于邺东,大破降之。”《后汉书·孝献帝纪》:“五月壬午,李傕自为大司马。”“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

5、三国沿置,号上公,不参与政务,皆为高级将帅。魏之大司马多领兵屯驻合肥或皖以防吴。吴置左、右大司马。《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孙权)遣使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蜀也置,而且位颇重,但不常置。晋和十六国,大司马多为加官。南朝多为赠官。北魏、北齐与大将军并称,常主军事,一品。北齐后主增员而授,一致冗滥。后世也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猜你喜欢

  • 测量监

    陆军同等官。北洋政府设置,其军阶为少将,掌陆军测量事务。

  • 主节

    掌符节之小吏。战国置。《墨子· 杂守》:“守节出入,使主节必疏书,署其情,令著其事,而须其还报,以参验之。”孙诒让注:“主节,小吏 掌符节者。”唐朝亦置,隶门下省符宝郎,掌守幡节; 十八人,流外七品,

  • 私人

    卿大夫属吏。即家臣。《诗经·大雅·崧高》:“王命傅御,迁其私人。”毛亨传: “私人,家臣也。”

  • 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四品,掌常州、湖州二路茶园户二万三千,采种茶叶,供应内府。隶宣徽院。设于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置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下辖七提领所,每所设正、同、副提领各一员

  • 提督总兵

    官名。明嘉靖二十九年置提督总兵官一员,为京营长官。不久,改提督为总督。见《明史·职官五·京营》。

  • 文选清吏司郎中

    简称文选司郎中。明清吏部文选清吏司之主官。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 (1396) 改选部郎中设,一人,南京吏部文选清吏司亦设一人,皆正五品。清顺治元年 (1644) 沿设,汉郎中一人。以科甲出身者注授。

  • 行台尚书仆射

    官名。北魏、北齐所设诸行台高级官员,为行台尚书令副职,尚书令缺或未置,则为行台最高长官,分左、右则左居右上。隋朝置为行台省副长官,左、右任置一员,视从二品。唐高祖武德(618—626)初,诸道行台尚书

  • 哈的大师

    见“哈的”。

  • 土通判

    官名。明清土官名号之一。文职。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设有,设于府或土府内。正六品。有自己所管辖之地区,受地方长官约束。世袭,其承袭事隶吏部。详“土官”。文职土官名。清制,四川省置二人:石砫厅属一人,杂谷

  • 省尚书事

    参与审核评议军国政务的一种名义。三国吴置,地位略低于“录尚书事”、“平尚书事”,亦宰相之任。《三国志·是仪传》: “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西晋惠帝时曾令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