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① 《周礼》大宗伯属官。亦称少宗伯。中大夫爵,一说为周朝置。主要掌建国之神位,佐大宗伯。② 隋、唐后礼部侍郎别称。③西魏、北周置。春官府“小宗伯上大夫”省称。员二人,正六命。协助大宗伯卿管理礼仪
官名。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置,从四品下,武散官,授归唐少数民族政权将领。武散官名。唐置,专授给少数民族首领,秩从四品下。
逃亡的臣。《汉书·匈奴传》:“受其逋逃之臣。”
官名。明永乐元年 (1403) 置。见“户曹清吏司”。
清朝吏部之处分制度。凡官员因过失被撤销所存记的职衔和记录等,称注销。如笔帖式京察一等,记名以理事、同知、通判用者,再遇京察,若列入二、三等,即将记名注销。再如官员有四次以上奖叙,如因过抵销一二三次者,
官名。唐、宋东宫官有太子左、右谕德,简称谕德。明朝太子官署詹事府所属左、右春坊置左、右谕德,从五品,掌侍从赞谕。参见“左谕德”、“右谕德”。官名。唐置,为太子属官,掌讽谏规劝。分左右,左谕德属左春坊,
官名。元及明初掌军事司法的职官。见“都镇抚司”。
官名。即武卫将军加“大”者。北魏置,掌宿卫禁军,位任很重。《魏书·穆崇传》:“及车驾南迁,(穆亮自司空) 迁武卫大将军,以本官董摄中军事。高祖南伐,以亮录尚书事,留镇洛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参见“丹书铁契”。
官署名。明初于各省置,掌一方军政。洪武八年(1375)俱改为都指挥使司或行都指挥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