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策问

策问

选官制度。汉朝皇帝常常将经义及政事方面的问题书之于策,召纳臣民应对,谓之策问,为当时选拔人才常用考试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 刑曹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明永乐元年(1403)置。见“刑曹清吏司”。

  • 判录司司正

    参见“判录司”。

  • 内作巧儿

    杂任职名。唐于少府监置四十二人,为内作所属的工匠。

  • 纳言上士、中士

    官名。见“纳言中大夫、下大夫”。

  • 翰林直学士

    官名。金置,属翰林学士院,地位在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之下,从四品,不限员额。其应奉文字者,衔内带知制诰。元在翰林兼国史院与蒙古翰林院中有直学士,当为沿金制而设。

  • 中书通事郎

    官名。三国魏置,为中书令属官。位在黄门郎下。章奏经黄门郎署名后,由此职进呈给皇帝,并为皇帝读奏章。经皇帝同意后,代皇帝批阅意见。位虽不高而权任甚重。亦省称为中书郎。西晋改为中书侍郎。一说魏末已称中书侍

  • 别邑

    汉朝列侯原封国邑之外的食邑。《汉书·张汤传》: “延寿已列位九卿,既嗣侯,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租入岁千余万。”第二食邑。汉朝列侯原有封地食邑,后又因功加赐另一封邑,称别邑。《汉书·张汤传》:“延寿已

  • 小书女

    女官名。北魏后宫女职。孝文帝时,定为视三品。

  • 壮达

    满语官名。武职。意为“什长”。汉译为“护军校”。

  • 乐部管理大臣

    官名。。亦称“典乐大臣”。清朝乐部之长官,掌部事。乾隆七年(1742)设,以礼部满洲尚书一人兼充,或从王大臣内知乐者特旨简派,无定员,后亦由各部侍郎兼总管内务府大臣者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