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试衔

试衔

官制用语。又称试秩。即试某阶官。宋朝初年,初授幕职官则试秘书省校书郎; 再任至两使推官,则试大理评事; 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则试大理司直、评事。亦有解褐即授试大理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者。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大理司直、评事,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改为职事官,遂罢其试秩。


又称试秩,为宋初幕职州县官的加官。分为试大理司直、试大理评事,试秘书省校书郎,试秘书省正字,试寺监主簿,试助教六等。试衔又是一种出身,可以候选入官。惟以恩泽授试衔者,不得赴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诏试衔与斋郎均衣白衣,故又称白衣选人。元丰改制,以试大理评事为假承事郎,试秘书省正字为假承奉郎,后又改太庙斋郎为假将仕郎,均非正官。号称假版官。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去“”字,改假将士郎为将仕郎(原将仕郎改称迪功郎),假承务郎改为登仕郎(原登仕郎改为修职郎),假承仕郎与假承奉郎改为通仕郎(原通仕郎改为从政郎),秩均为未入流。

猜你喜欢

  • 少公

    县尉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七《县尉为少仙》: “《随笔》载县尉为少公,予后得晏几道叔原一帖《与通叟少公》者,正用此也。”县尉的别称。末洪迈《容斋诗话三》:“《随笔》载县尉为少公,予后得晏几道叔原一帖

  • 大胥

    官名。周朝置。主管教授国子舞蹈。《礼记·王制》: “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都者以告于大乐正。”郑玄注: “大胥、小胥、皆乐官属也。”《周礼》春官有“大胥”,“中士四人”,“掌学

  • 右候卫大将军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右武候为右候卫而置,为十二卫大将军之一,一员,正三品,总其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初沿置,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右金吾卫大将军。

  • 大睦亲府

    官置名。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由大宗正府改置,掌皇族政务。置判大睦亲事、同判、同佥等职。其长官由皇族中族属亲近者担任。官署名。宋朝设大宗正司,掌管皇族宗派属籍以定亲疏。其官有卿、少、丞、主簿各一人

  • 镇都大将

    官名。北魏于缘边诸镇置,为镇的长官,管理辖区内的军务及民政,地位甚高,多任用鲜卑宗室,如拓跋他以镇西大将军为虎牢镇都大将。其下设都副将以佐之。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时皆未载

  • 庖长

    官名。清朝内务府御茶膳房之属官。分掌宫内备办饮食及典礼筵宴所用酒席之事。隶于总领、承应长之下。初设三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裁。旋复设二人,并增设六人。缺出由膳房人内外补四缺,由庖人内升补四缺。乾

  • 疡医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太医下大夫疡医上士佐官,正二命。

  • 县侯

    爵名。①汉朝置,即食邑为县之列侯。汉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国魏置为第七等爵,位男下、乡侯上。晋朝定位在开国县男下,三品。南朝宋因之。北齐设散县侯,位低于开国县侯,高于开国县伯,三品。②南北朝、

  • 赀选

    选官制度。亦作资选,即选拔官员应具有的财产标准。秦及西汉初年为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之一,郎吏多以富赀入选。汉初规定,家赀十算以上方得担任官职。景帝后二年(前142)下诏减为赀算四得官。武帝时废除。后代或

  • 判礼部事

    官名。北宋前期置,员一或二人,以两制及带职朝官充任,主管礼部之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以礼部尚书为礼部长官,遂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