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传道
官名。明朝于各省设置。为各省按察使佐官按察副使、佥事的分道之职,以其中一人担任,掌本省驿递之事。浙江、山西、陕西、福建、广西、贵州以清军道兼,河南、江西、四川以屯田道兼。
专职道员名。明清时设置,明代按察司多以副使或佥事一人管理驿传事务,称为驿传道,唯江西、河南、四川以屯田道兼之。清代的驿传事务多由他道兼理,以分巡道兼理者,如河南的河陕汝道,兼水利、驿传,湖南的岳常澧道,兼驿传、商埠、关务。以兵备道兼理者,如新疆镇迪道。
官名。明朝于各省设置。为各省按察使佐官按察副使、佥事的分道之职,以其中一人担任,掌本省驿递之事。浙江、山西、陕西、福建、广西、贵州以清军道兼,河南、江西、四川以屯田道兼。
专职道员名。明清时设置,明代按察司多以副使或佥事一人管理驿传事务,称为驿传道,唯江西、河南、四川以屯田道兼之。清代的驿传事务多由他道兼理,以分巡道兼理者,如河南的河陕汝道,兼水利、驿传,湖南的岳常澧道,兼驿传、商埠、关务。以兵备道兼理者,如新疆镇迪道。
官名。梁皇弟皇子府始设,见“王府记室参军事”。
官名。金置于诸州,其职掌为提控狱囚。置于节度州者秩正八品,置于防御州者与刺史州者秩正九品。其官署称司狱司。所属有司吏一人,公使二人,典狱二人及狱子。
官名。北魏置,为后宫女职,典宫内事。《吴光墓志》: “大魏熙平元年(516),岁在丙申,七月丙寅朔,十六日辛巳,皇内司终于天宫。”(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六)。
官署名。明清六科之一。明洪武六年(1373)置,设给事中二人。初隶承敕监,后隶通政司。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六人。永乐(1403—1424)中,六科自为一署。掌监订礼部仪制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司烜氏下士六人,掌管用阳燧向日光取明火,用镜子向月光取明水,以供给祭祀用的明齍(用明水洗涤后祭祀所用的谷物)、明烛、明水。国家有大事,供给竖立在门外和门内的大烛。修治京城与军旅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员一人,为秘书省次官,从四品。佐秘书监掌图书典籍。旋改称秘书少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旧,武德七年罢。太宗贞观四年(630)复置,从四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
官名。辽置,见“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官名。东汉隶五官中郎将。秩比三百石。更直执戟,宿卫宫殿门户,出充车骑,实为后备官员,以供选用。三国时吴仍置。官名,汉置,为五官中郎将属官,俸比三百石,掌持戟值班,宿卫殿门,出充车骑。见《后汉书·百官志
官名。北周初置御伯中大夫二人,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改称纳言中大夫。掌皇帝出入侍从,即侍中之任。北周任纳言中大夫者,见《北史·唐永传》:子瑾,“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内史中大夫,曾未十旬
官名。清朝向导处之长官。雍正(1723—1735)时名“向导总管”。乾隆(1736—1795)初改为“向导总统”,中期以后向导处定为正式衙署,始有是称。由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内特简,无定员。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