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根据语言发生学分类法划分的语系之一。分为东西两大语群。东部语群有斯拉夫语族、印度语族、伊朗语族、达尔迪语族、亚美尼亚语族、波罗的语族;西部语群有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希腊语族、凯尔特语族。一些语族之下又有若干个语支。全语系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丹麦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印地语等60余种现代语言和数种已经消亡的语言。它们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南部和西部、美洲、大洋洲及非洲南部等世界许多地区,使用人口19亿多。中国属于这一语系的现代语言有塔吉克语和俄语。已经消亡的古焉耆语和古龟兹语,即所谓的吐火罗语,历史上也曾分布在中国的新疆一带。印欧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较为深入,各语言的亲属关系比较清楚。可以说,“语系”这个概念及历史比较语言等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就是在印欧语系诸语言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共同的基本词汇、共同的语音交替模式、各语言语法附加成分之间存在的语音对应关系等等都是这些语言亲属关系存在的依据。此外,它们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有较多清浊对立的塞音,擦音较少;w、y、r、l、m、n等响音既可以起元音作用,也可以起辅音作用;有词重音,但不像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那样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名词有性、数、格等范畴,但格的变化在不少语言中趋于简化;动词有人称、数、式、态等范畴,一些语言还有体的范畴;不少语言在数词的构成上相同或相近;词序和虚词的作用越来越大。总体上说,印欧语系语言在类型上虽属屈折语,但除少数语言外,多数语言屈折语的特点在逐渐减少,有些语言在向分析语类型转化。

猜你喜欢

  • 匠户

    元朝诸色户计之一。来源有二:一自战争中虏获而来,一从民间签发而来,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工匠,亦有本非工匠的平民。户籍自成一类。在官府手工业局、院直接管理监督下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兵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

  • 色提巴尔第

    ?—1788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又译色提卜阿勒氐、色提巴勒氐。乌什人。拜城伯克齐里克(齐)子。父死,嗣位,为准噶尔贵族胁徙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定伊犁,请内附。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徙居巴里

  • 下四工

    清代撒拉族地区名。即清水工(撒拉语为赛俄勒,意为“水清冽”),张尕工(撒拉语为阿赫外勒,意为“土质白色”)、崖曼工(撒拉语为扣洼,意为“临近山崖”)、孟达工(撒拉语音译,山名)。指清乾隆四十六年(17

  • 田地公

    高昌麹氏王朝(499—640)官职名。位在王、令尹之下。由王子充任。高昌国“大事决之于王,小事则世子(令尹)及二公(田地公与交河公)随状断决。”(《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著汇辑》)。

  • 白文

    我国白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白族过去曾使用过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白文,流传于知识界,未能普及。解放后,根据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和云南语委的同志一道,于1956年开始对白

  • 昆玉

    昆仑山之玉的简称。产于新疆和田地区,故又称和田玉。是玉石中之最佳者。质地细腻,色泽明亮。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以玉质精良而名闻遐迩,被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帝王视为珍宝。历史上西北各族王公,也常将其奉献于中央王

  • 龙桑科

    明嘉靖年间苗民起义首领。湖广镇筸(今湖南凤凰县境内)人。苗族。嘉靖十九年(1540),遇旱灾,民饥馑,而官吏督征粮款甚急,激起苗民反征粮斗争。二十二年(1543),与贵州铜仁平头(今松桃西南)苗族首领

  • 安西四镇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四座军事重镇。贞观十八年(644)至上元二年(675),唐先后在西域设置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境)、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四镇,驻军镇守边疆。隶属安西都

  • 和富谷

    清朝将领。纳西族。云南丽江人。自幼聪慧,好读经书。及长,在杨玉科帐下委办白井盐务,筹运军响。因勤劳务实功,赏戴花翎,以都司秩委署云龙州三七汛把总,后补龙陵左哨千总,兼办剌井盐务。同治十年(1871),

  • 邗沟

    古运河名。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为从水路行师、运粮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命人“于邗江筑城(今江苏扬州东南),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水系的运河,故名。此河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