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勃计
渤海王国大臣。唐开元十年(722)十一月,奉武王大武艺命赴唐朝贡,献鹰;唐授为大将军,并赐锦袍等物。使命完成后返渤海。
渤海王国大臣。唐开元十年(722)十一月,奉武王大武艺命赴唐朝贡,献鹰;唐授为大将军,并赐锦袍等物。使命完成后返渤海。
苗族的一支。其名称始见于明代。以其衣裙多杂有红色而得名。自称“果熊”(苗语译音)。操苗语湘西方言。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川东南及黔东等地区。详见“苗族”(1335页)。
清与民国时期官署名。全称“阿力路协领公署”。“力”,一作“里”。因所管居民分布在阿力河一带而得名。康熙年间(1662—1722),清廷为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在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的同时,根据鄂伦春族的
参见“更六兀”(1048页)。
即“中统元宝交钞”(301页)。
?—1161金大臣。亦名师恭、思恭。上京(治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人。女真族。仆散氏。出身微贱,曾受完颜宗干周济,擢宿卫10人长。因宗干被熙宗所杀,怀怨,应右丞相完颜亮(海陵王)约,充内应,谋废立。皇
官名。清代在西藏、四川、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世袭武职小土官。以当地头目充任。秩正六品,给予印信、号纸。有的属于临时封赠,多数无印信,只颁给号纸或委牌,不世袭。管理本小支事务。供征调,随官军出征。
见“北上黄蛮”(533页)。
西夏碑刻。西夏仁宗乾祐七年(1176)建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城西10里黑水河桥。碑高1.15米,宽0.70米。碑文两面,阳面汉文,楷书13行,行30字;阴面藏文,楷书21列。碑文记述仁宗李仁孝为黑水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纳剌、那懒、拿懒、内兰。似由唐代靺鞨族拿姓演变而来。居咸平府境伊改河(在今吉林怀德县境,为伊通河一支流)等地。金亡北宋后,很多迁出故地,如怕鲁欢猛安迁居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县)
见“乌介可汗”(3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