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藤峡瑶民起义

大藤峡瑶民起义

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广西浔江上游瑶民反抗明王朝的斗争。因地方官吏横征暴敛,强夺瑶民田土肆意杀戮瑶民,诸瑶积恨。正统七年(1442),瑶族首领蓝受贰聚集数百瑶民,以大藤峡石门为据点发动武装起义,严惩贪官土豪,不久被害。侯大苟继起领导斗争。十年(1445),率义军攻破两广总督衙门梧州城,声威大振,附近各县瑶、壮、汉农民纷纷响应,队伍扩展至万余人,先后攻陷两广的化州、泷水、电白、德庆、荔浦、修仁、平乐、藤县等县城,围攻浔州、柳州、庆远等州府,并屡陷梧州城,振撼全国。成化元年(1465),浙江布政司左参赞韩雍率官兵16万会剿,侯大苟战死于九层楼山,1.7万多群众惨遭屠杀,大藤峡被更名“断藤峡”。翌年,余部在侯郑昂、王牛儿等领导下又夜袭浔州府城,杀贪官50余人,并一度占领容、藤两县。侯郑昂、王牛儿相继牺牲,但斗争并未停息。嘉靖七年(1528),大藤峡南部再度爆发了反抗斗争,朝廷命左都御史王守仁率军两万镇压。十六年(1537),侯公丁在大藤峡又掀起声势浩大的瑶民起义,频频出击,重创官军。明廷为彻底镇压瑶民的反抗,于十八年(1539)命蔡经、翁万达、田汝成等率兵5万血洗大藤峡,义军残部被迫星散山谷,延续近百年的大藤峡起义终于失败。

猜你喜欢

  •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见“福乐智慧”(2413页)。

  • 迈玛达理汗

    ?—1842中亚浩罕汗国首领。又译玛达里、迈玛达里、买玛特·爱里、迈买底里。本名穆罕默德·阿里。乌兹别克族。道光二年(1822),兄爱玛尔汗卒,袭汗位。因年轻,政权为明巴什阿哈胡里、迈玛特习普里把持。

  • 昆冈

    ?—1907清朝宗室,大臣。满洲正蓝旗人。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会典馆正总载,体仁阁、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光绪十六年(1890)德宗谒东陵,受命留京办事。十七年,查办河

  • 脱伦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图伦卫。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与双城等4卫同时设立。今人据《明初之满洲经略》认为,治今黑龙江省桦川县对岸都鲁河流域。一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多隆武噶山。

  • 弘旺

    清朝宗室。又名普萨保。满族,爱新觉罗氏。康熙帝第八子廉亲王※允禩子。著有《皇清通志纲要》6卷及《松下堂目下旧见》6卷。

  • 领人酋长

    见“领民酋长”(2075页)。

  • 阿灵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或作阿连泼。他称小白彝或干彝。主要分布在云南鹤庆、会泽、禄劝、弥勒、宜良、路南、富源、寻甸、师宗、罗平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七步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纳道寺。在甘肃卓尼县多坎乡大峪沟口,地处洮河南岸。据《安多政教史》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西藏彭域杰乌岗哇高僧赛康巴桑结嘉措,在第九代卓尼土司杨朝梁资助下修建并主持教务。有经堂

  • 乌思藏卫指挥使司

    明代藏区官署名。洪武六年(1373)二月置,管辖卫(前藏)、藏(后藏)地区。按明兵部下属机构官员设置例,设卫指挥使1员,正三品;指挥同知2员,从三品;指挥佥事4员,正四品;卫镇抚2员,从五品。以故元国

  • 南必

    元世祖皇后。弘吉剌氏。纳陈孙仙童之女。至元二十年(1283),册为皇后,继察必皇后守大斡耳朵(帐殿)。时世祖年高,相臣常不得见,凡奏疏辄由后转呈,故颇预朝政。生子铁蔑赤。文宗至顺二年(1331),诏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