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
葬式之一。大致可分两种类型:西藏和川西北地区藏族人死停丧数日,由喇嘛择吉日将死者运至本部落天葬场。群鹰闻声即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故亦称“鸟葬”。在蒙古族牧区则行“野葬”。将死者运至荒野。置放于地。次晨,家人往视,若尸体被野兽食尽,皆大欢喜;若未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藏族的鸟葬,一说来源于印度佛经中“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故事。另说系中国本土的产物,只是佛教传入西藏后鸟葬才具有某些佛教色彩。至于蒙族的野葬则被认为是同古代“弃尸”之俗有关。
葬式之一。大致可分两种类型:西藏和川西北地区藏族人死停丧数日,由喇嘛择吉日将死者运至本部落天葬场。群鹰闻声即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故亦称“鸟葬”。在蒙古族牧区则行“野葬”。将死者运至荒野。置放于地。次晨,家人往视,若尸体被野兽食尽,皆大欢喜;若未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藏族的鸟葬,一说来源于印度佛经中“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故事。另说系中国本土的产物,只是佛教传入西藏后鸟葬才具有某些佛教色彩。至于蒙族的野葬则被认为是同古代“弃尸”之俗有关。
清代西藏门隅地区所置宗之一。相当于县。亦作僧格宗。藏语音译,意为“狮子堡”。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门隅中部的色拉山南麓。此与错那宗吸乌地同属一个宗。相传为错那宗宗本(县官)的薪俸地。本宗本由降喀宗宗
西藏珞巴族※苏龙部落对原始群的称谓。亦作叶白,珞巴语苏龙方言音译,意为“同一血缘群”。传说其为兄弟姊妹互婚的原始血缘集团。后出于婚媾关系,某一“得白”分裂为2个或6个的婚配集团,并各以某植物、动物和无
1817—1869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四世。嘉庆二十一年(1816)阿嘉三世圆寂后,经在京师雍和宫金瓶掣签选定为转世灵童。幼年在塔尔寺学因明。道光七年(1827),进京朝觐。
书名。撰者不详。48卷。包括639人传记(不包括附传),对满族统治者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京都正阳门琉璃厂荣锦书屋据国史馆原本的刻本等。
1949年5月出版,铅印,16开,折叠式,东北画报社印刷。1947年4月23日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施政纲领和暂行组织大纲。5月1日正式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该刊汇编了这
甘肃北蒙古族婚俗。蒙古族婚嫁礼仪隆重,程序繁多,各地形成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肃北蒙古族定亲送彩礼后,男方照例要举行一次证婚宴,请歌手、祝词师、女方父母、兄弟、姊妹、主婚人等客人赴宴。一席12人,
?—1649清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西喇氏。世居科尔沁地方。崇德八年(1643),随阿巴泰征明山东,败范军门兵。顺治元年(1644),从英亲王阿济格镇压农民起义军,至陕西延安府,数败义军。三年(164
哈尼族村寨的行政和宗教头人。汉族称为“龙巴头”、“龙头”。沿袭于农村公社时期的村社头人和宗教首领。世袭,在村寨中享有最高声望。其职责主要是指导全寨生产,处理寨内民事纠纷。在活动中可获得少量礼物当报酬。
西域古城名。见《新唐书·王方翼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作素叶水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素叶城。因城北有碎叶水(今楚河)得名。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西南8公里处之阿克-贝西姆。公元628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亦称“禾积”。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记载:“乡里人家以上元前日束藁如纛状,包禾黍稷粟之穗,又悬木棉花冒于长竿之首,建屋旁,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