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南城清真寺
位于云南昆明正义路。始建于元朝。该地附近原有16户回族,就近建一举行礼拜之所,后发展成47户,始正式建立清真寺。时自天方(麦加)来中国传教的40名使者,经云南赴长安途中,一名使者曼苏尔死于云南,葬在该寺石灰巷内。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时,重修该寺。明将沐英后人复重修。清康熙(1662—1722)中又重建,朝廷颁给“天房寺”匾额。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令马如龙再行修复。该寺为砖木结构,中国宫殿式建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云南昆明正义路。始建于元朝。该地附近原有16户回族,就近建一举行礼拜之所,后发展成47户,始正式建立清真寺。时自天方(麦加)来中国传教的40名使者,经云南赴长安途中,一名使者曼苏尔死于云南,葬在该寺石灰巷内。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时,重修该寺。明将沐英后人复重修。清康熙(1662—1722)中又重建,朝廷颁给“天房寺”匾额。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令马如龙再行修复。该寺为砖木结构,中国宫殿式建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封爵。重熙(1032—1055)中,耶律别古得受封;清宁十年(1064),西北路招讨使萧术哲以守边有功晋封;太康元年(1075),驸马都尉霞抹受封;大康中,上京留守姚景行追封。
?—1705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索诺木子。驻牧库库博罗图。号墨尔根诺颜,掌喀尔喀左翼一旗,为八札萨克之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受清赐给冠服、佩带
见“安远庙”(908页)。
古国名。一作钩町、勾町。秦至西汉时为夜郎国西南部小邑之一。约当今云南广南县境。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钩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及族众,从汉军追杀益州廉头、姑缯、牂柯、谈指、同并等邑叛众。因功被立为钩町
官名。唐代始置。元和十四年(819),命杨于陵为淄、青十二州宣慰使。元置宣慰司,设宣慰使掌军民之务,分道总理郡县,行省有政令则为布告于下,郡县有所请则为上达于省,类似今地区一级机关之主官。有边陲军旅之
元朝铜钱之一种。武宗至大二年(1309),变更钞法,行至大银钞,并铸大元通宝与至大通宝二种铜钱,与银钞并行。次年,铸造通行,立资国院、泉货监领之。钱文为八思巴字。一文准至大通宝十文、至大银钞一分。依古
布依族旧时葬俗。亦称“砍替”、“砍历”、“做戛”、“打戛”。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其俗:老人死后,在出殡前,其子女便牵1条大水牛(黄牛或马亦可),拴于“鬼场”的1根“鬼桩”上,孝男女在巫师率领下,绕牛
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旧婚俗之一,主要流行于阿拉善等地。蒙古语,意为“被抛弃者”,专指离婚的妇女。凡是离婚妇女,通常都不愿再嫁,只有少数人能再婚。有的男子因怕妻子离婚后与有权势者结婚,被嘲笑,故夫妇感情虽
新石器时期越族先人居址之一。分布于今浙江杭州湾宁绍平原东部地区。1973年在余姚河姆渡首次发掘。共分4个文化层,最早距今7000年。遗址出土有骨、石、木质的各种生产工具数千件。在第四文化层中发现有米粒
波斯语音译。又译为“阿衡”、“阿洪”、“阿浑”等。原意为“教师”。在通用于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为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通称。常有教长、宗教首领、掌教之意。一般主持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