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鼓
旧时萨满祭具。一种有柄的单面鼓。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地区较盛行。径圆不等,一般为1.5尺左右,鼓面覆以牛皮或厚纸,冒铁圈,柄上缀以铁环数个。亦有加鼓鞭者,鞭长约1.2尺,皮制。满族入关前,各家行跳神、背灯等礼,邀萨满承祭,时萨满于神座前边舞边以鞭击鼓,发出镗镗之声,每有抑扬,铁环亦随之发出响声。或别有手鼓、架鼓数面,皆由主家自击和之,其急缓俱应神鼓而变换,至急时,众鼓之声轰然。昔日满族视此鼓为最重要之物,信之甚切,信其通神,故平常珍藏于袋。
旧时萨满祭具。一种有柄的单面鼓。流行于东北地区,满族地区较盛行。径圆不等,一般为1.5尺左右,鼓面覆以牛皮或厚纸,冒铁圈,柄上缀以铁环数个。亦有加鼓鞭者,鞭长约1.2尺,皮制。满族入关前,各家行跳神、背灯等礼,邀萨满承祭,时萨满于神座前边舞边以鞭击鼓,发出镗镗之声,每有抑扬,铁环亦随之发出响声。或别有手鼓、架鼓数面,皆由主家自击和之,其急缓俱应神鼓而变换,至急时,众鼓之声轰然。昔日满族视此鼓为最重要之物,信之甚切,信其通神,故平常珍藏于袋。
见“阿帕克和卓墓”(1245页)。
元朝地方官署名。世祖至元九年(1272)定都大都后,和林成为元朝治下的地方行政区划,立和林转运司。约至元十九年,改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掌军民、城郭、工局、仓廪、屯田、驿站等事务
见“秃发乌孤”(1084页)。
辽封爵。重熙(1032—1055)中,耶律别古得受封;清宁十年(1064),西北路招讨使萧术哲以守边有功晋封;太康元年(1075),驸马都尉霞抹受封;大康中,上京留守姚景行追封。
见“阿力古多”(1219页)。
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蒙古语称“阿穆尔巴雅斯呼朗图希特”。“阿穆尔”蒙古语意为“安宁”,“巴雅斯呼郎图”意为“欢庆的”。位于喀尔喀北部布尔汗山南麓。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于雍正元年(1723)圆寂后
?—1885清代彝族土司。字化南。都天锡之子。四川凉山阿都正长官司兼副长官司(治今四川凉山州普格县西北鱼水坡)长官。年未及冠袭职。同治(1862—1874)初,率土兵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石达开部及
五代时期中原割据势力在与北方契丹战争中所组成的一种特殊军队。契丹开国后,不断南下略地,幽州为一重要战略目标,常遭威胁。时幽州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所镇。“赵德钧在幽州,以契丹来降之骁勇者置银鞍契丹直。”(
仡佬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因在固定的花龙坡上举行,故称。用细竹篾编成类似乒乓球大小(或略大)的球,内装碎石、铜钱等,使其相撞成声。比赛时,男女数十人聚集在花龙坡上,两人一组(或众人分成两队),于平地上划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名。属承天皇太后※崇德宫。又,是宫下尚有一抹里名“赁预笃温一腊”。“稍瓦直”又译作“稍瓦只”,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一抹里名“浑得移邻稍瓦只”,景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