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诗词百科>魏徵

魏徵

【生卒】:580~643

【介绍】:

玄成,巨鹿(今河北晋州)人。新、旧《唐书》有传。隋末参加瓦岗农民起义军。入唐为太子洗马,累官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卒谥文贞。见识高远,直言敢谏,为唐代著名诤臣。主编《隋书》、《群书治要》,并总揽梁、陈、北齐、北周各史的编写,时称良史。文学见解精辟,但所作多为郊祀乐章与应制奉和之作,个别篇章风格遒劲,不同俗流。《全唐诗》存诗1卷,共35首。《全唐诗补编·续拾》补录3首,移正5首。

【生卒】:580—643

【介绍】: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玄成。魏州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有大志,好读书,多所通涉。隋末参加李密义军,为掌书檄。李密败,降唐,授秘书丞。又为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隐太子建成引为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拜尚书右丞。贞观三年(629),迁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633),进侍中,加左光禄大夫。以预修周、齐、梁、陈、隋五代史功,进封郑国公。以疾辞职,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拜太子太师。十七年(643)卒,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徵辅佐太宗,直言敢谏,史以“诤臣”称之。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曾主持校辑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预修五代史,在文化事业上多有建树。《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为文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梁陈浮靡之风。其谏议论文,文理兼顾,折衷南北文风。如《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等词切气雄,骈中带散,对后世颇有影响。诗多为郊祀乐章与奉和应制之作,唯五古《述怀》一篇言志,慷慨苍凉,笔力雄健,绝无梁、陈之习,不失为初唐诗歌之佳作。沈德潜以为其诗“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唐诗别裁》卷一)。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载,著有《次礼记》二十卷、《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二卷、《谏事》五卷、《祥瑞录》十卷、《列女传略》七卷、《时务策》五卷、文集二十卷,俱已散佚。《全唐文》存文三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补编》补三首。清光绪年间王灏辑有《魏郑公集》,有《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猜你喜欢

  • 缚鸡行

    【介绍】: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在夔州西阁作。诗写得很别致,在对日常生活小事的描写中,蕴含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杜诗这种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对宋诗很有影响。宋人洪迈说:“此诗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

  • 一诺千金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因以“一诺千金”形容说话很守信用。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

  • 着鞭

    同“著鞭”。高适《独孤判官部送兵》:“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参见“著鞭”。

  • 平地一声雷

    平地突发雷鸣巨响。比喻名声地位骤升。韦庄《喜迁莺》词之二:“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今多指有意外事情发生。

  • 白锽

    【生卒】:706—773【介绍】:唐代诗人。字上钟。太原(今属山西)人。白居易祖父。幼好学。开元十年(722),明经及第。授鹿邑县尉。历晋阳、汜水县尉等,迁酸枣县令,有善政。授殿中侍御史,充滑亳节度使

  • 崔昌之

    【介绍】:见崔远。

  • 竹林人

    指竹林七贤。骆宾王《畴昔篇》:“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参见“竹林七子”。

  • 雨散云收

    ①雨后转晴。亦比喻亲朋离散。温庭筠《送崔郎中赴幕》:“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收二十年。”②谓男女欢会已毕。慎氏《感夫诗》:“当时心事已相关,雨散云收一饷间。便是孤帆从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

  • 周柱史

    ①指周代柱下史。因老子于周时曾任柱下史,故代称老子。杜牧《送国棋王逢》:“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②唐代侍御史的职位与周代的柱下史相当,故以“周柱史”为侍御史的代称。李嘉祐《暮春宜阳郡斋愁坐

  • 大士

    佛教对菩萨的称谓。后亦用为对高僧的敬称。钱起《静夜酬通上人问疾》:“大士看心后,中宵清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