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九寺

九寺

官署合称。寺之长为卿,故九寺又称九卿。秦汉通常以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为九卿,实即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从汉代起,又设尚书分曹治事,后职权益重,至隋唐时演变为六部。六部、九卿分理政务和事务,同为中央政权机关的组成部分。刘宋、肖齐和肖梁初年无九卿之名。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有十三卿之设:以太常、宗正、司农三卿为春卿;太府、少府、太仆三卿为夏卿;卫尉、廷尉、大匠为秋卿;光禄、鸿胪、太舟为冬卿。陈承梁制。北朝将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列为九寺。隋唐因之。各寺主要职能如下: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光禄寺掌酒醴、膳羞之事;卫尉寺于北朝掌禁卫甲兵,隋唐时则掌器械文物之事;宗正寺掌皇帝族亲属籍;太仆寺掌厩牧、车舆之事;大理寺掌折狱详刑之事;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司农寺掌仓储委积之事;太府寺掌财货、廪藏、贸易之事。各寺长官为卿,下有少卿、丞、主簿、录事等官。各寺下辖若干署或类似机构,分理各项事务。各寺废置历代不一。其中太常、太仆、光禄、大理、鸿胪等寺历代沿置,清末废。宗正寺至明朝改称宗人令,清朝称宗令,清末废。少府寺于元朝废省,明初虽一度复设,旋仍归并工部,清代则归内务府。司农寺于明初废除,其职掌并入户部。卫尉寺亦废于明朝。

猜你喜欢

  • 鲁作丘甲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一项征收军赋的制度。《左传》记载,鲁成公元年 (公元前590年),鲁国由于受到齐国的威胁,需要加强军事装备, 因而“作丘甲”。丘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甲即盔甲,此处泛指军事装备。“作丘甲

  • 殿试

    皇帝在殿廷上亲自主持的对会试录取的贡士的考试,亦称廷试。其制初始于唐代武则天之时。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则天亲策贡士于洛城殿,为殿试之始。但唐代并无形成定制。殿试后将进士分为五甲之制始于宋太

  • 中美天津条约

    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乘英法联军攻陷天津之机,胁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18日(咸丰八年五月初八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签订于天津海光寺。共

  • 四正六隅十面网

    明朝政府对农民军的军事围剿计划。明末农民起义日益发展,明廷震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起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以陕西、河南、湖北、江北为“四正”,由“四巡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又称“民元约法”。1912年 (民国元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通过,11日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共七章五十六条,按照西欧资产

  • 北宋

    宋朝之前段。参见“宋朝”。

  • 牧野之战

    周武王克商的战役。参见“武王克商”。

  • 御营使司

    南宋初年军事机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禁军溃散,乃设御营使司,以统辖诸将,作为皇帝直属部队。有御营使及副使,辖御营五军。建炎三年又置御前五军。建炎四年罢御营使司,以其兵权归枢密院。御前五军及御营

  • 差遣制

    宋代的任官制度。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任官分为官、职、差遣。官用以区别品级高低和俸禄多少,即所谓寄禄;职用以待文学之士,授以馆职和贴职(即职名),为一种加官。只有差遣方为官员的实际职务。故

  • 横渡之约

    辽初皇室内争夺皇位的斗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攻打后晋撤兵途中病死,诸将耶律安搏及耶律洼、耶律吼等在镇阳(今河北栾城北)拥立倾向于汉化,主张变革契丹旧俗的太祖长孙耶律兀欲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