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江北大营

江北大营

1853年3月(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分兵渡江占领重镇扬州。清钦差大臣琦善率直隶、陕西、黑龙江马步各军进至扬州城下扎营,是为江北大营。扎营之初,兵员万人左右。帮办江北军务雷以諴为解决军需困难,在扬州仙女庙等处创行厘金,为清政府重视和推广。12月(十一月)扬州在江北大营力攻下吃紧,太平天国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军援助扬州军民突围,经瓜洲回天京,清军只占得扬州空城。1854年8月(咸丰四年闰七月)琦善病死,江宁将军托明阿继任为钦差大臣,率军攻毁太平军浦口营垒。1855年(咸丰五年)间又多次进攻瓜洲,为太平军挫败。1856年(咸丰六年)春,秦日纲率太平军赴援镇江解围后乘胜北上,于4月上旬(二月底三月初)击溃江北大营,再克扬州,并解瓜洲之围。清廷将托明阿、雷以諴革职,派德兴阿为钦差大臣,复占扬州。总兵武庆配合江南大营悍将张国樑等攻陷浦口、江浦,德兴阿遣军夺取仪征、三汉河,复建大营,支撑残局。1858年9月(咸丰八年八月)陈玉成、李秀成所部太平军攻克浦口,歼敌万余,江北大营被毁。太平军乘胜再克仪征、扬州,德兴阿逃亡邵伯,后被革职。从此江北不再置帅,军务由江南大营和春节制。

猜你喜欢

  • 棒胡起义

    元末河南农民起义。首领棒胡,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原名闰儿,因善使棒,故以棒胡称。棒胡以宗教形式为掩护进行活动,自称李老君太子,烧香聚众。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二月起义于汝宁信阳州(治今河

  • 福州船政学堂

    一名求是堂艺局。清末最早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的新式科技学校。1866年(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福州船政局,为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附设该学堂。学堂分前、后和艺圃三部分。前学堂学习法文,专业为造船。

  • 圆明和尚起义

    元中期陕西农民起义。首领圆明和尚,奉元盩厔县(今陕西周至)终南景谷小高山之僧,本姓白,名唐兀台,原为耀州美原县(今陕西富平)探马赤军人。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四月,圆明和尚在小高山湫池边建禅庵诵经

  • 平阳之战

    北周、北齐问进行的一次大战。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初四,周武帝宇文邕督军十四万五千人伐齐,主力直扑晋州治所平阳(今山西临汾),齐行台仆射海昌王尉相贵督军拒守。周武帝不顾自身安危,亲临城下督战,城

  • 金朝

    朝代名。俗称金国。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阿骨打在领导抗辽斗争节节胜利的基础上,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俘天祚帝,灭辽。天会五年,灭北宋

  • 黄册

    明代编造的户口总册。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行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登记本户籍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分为上、中、下三等。并根据职业规定人户的籍属, 分为军、民、匠、灶四种户籍。民籍中

  • 镇江之战

    鸦片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1842年7月(道光二十二年六月)英军逼近镇江,清参赞大臣齐慎和湖北提督刘允孝率军防守城外,副都统海龄(满族)率驻防旗兵千人及绿营兵六百人据守城内。7月21日(六月十四日)在

  • 十三洋行

    也叫公行、洋行、外洋行,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广州海关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之名是沿袭明代的旧称。清代严格实行闭关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后,广州十三行业务更加发达,但并不完全固定为十三家

  • 征辟

    汉代选举官吏的方式之一。朝廷起用高才重名的布衣,而授予官职,称为征;三公、郡国守相起用布衣为官,称为辟。西汉时,皇帝很注意对不愿出仕的士人的征用,常用装饰典雅的车马迎士人来朝。东汉承袭了西汉的做法,尤

  • 霍邑之战

    李渊军与隋朝军队之间的一次战役。晋阳(今山西太原南)誓师之后,李渊挥师南下,直指晋南。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八月至霍邑(今山西霍县),隋将宋老生固守坚城, 以阻李渊军。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率数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