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租庸调法

租庸调法

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包括田租、力庸和户调三项,故简称租庸调法。征收的原则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其法初颁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七年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具体办法是:凡天下丁户(初二十一岁为丁,后有变动)分不课户和课户。皇室、贵族、勋臣,官吏以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闻名乡里者,租庸调均免,为不课户。课户每丁每年交租粟二石。随乡土所出,交绫、绢、絁二丈,绵三两,麻布之乡输布者则加五分之一,即二丈五尺,另加麻三斤。庸是代替力役的一种赋税,亦称“输庸代役”。政府规定,凡男丁每年服役二十日,有闰之年则加二日,为二十二日。不服役者须每日折纳绢三尺,布则加五分之一。政府有事加役十五日免调,加役三十日则租调俱免,正役和加役,总计不得超过五十日。若遇水、旱、虫,霜等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租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租庸调全免。新附丁户,春附课役并征,夏附免课从役,秋附则课役全免。唐代中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法不能继续推行。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租庸调法废止。

猜你喜欢

  • 南明

    北京明朝政权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后,明后裔子孙在东南建立的政权,包括福王弘光政权、唐王隆武政权、鲁王政权与桂王永历政权。

  • 云南箇旧锡矿工人反抗斗争

    1903年5月14日(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十八日)箇旧锡矿工人为反对法国修筑滇越铁路,反对清政府出卖路矿和镇压群众爱国运动,在周云祥领导下发动起义,提出“仇教阻路”、“阻洋占厂”的口号,击败清军,占领锡矿

  •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中国近代第一个棉纺织厂。筹建始于1876年(光绪二年),先后由北洋幕僚魏纶、四川候补道彭汝琮、浙江候补道戴景冯出面,均因集资困难而失败。1880年(光绪六年)李鸿章改组班子,由翰林院编修戴恒及郑观应、

  • 金奔巴制

    西藏旧俗达赖、班禅等的传位制度。“奔巴”藏语意为“瓶”, “金奔巴”即“金瓶”。西藏旧俗,达赖、班禅及其他呼图克图(活佛)死后,被认为还要转生。他们死时出生的男性婴儿,即被认为是由他们转生的,要找来继

  • 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决战。正当晋文公图谋南下与楚争霸的时候,一度附楚的宋国倒向晋国。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出兵伐宋。宋告急于晋,晋移师进攻楚的与国曹。卫,迫使楚军北上。公元前632年

  • 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间的一场战役。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夏,袁绍率精兵十万、精骑万匹,由河北南下,欲攻克许都(今河南许昌),消灭曹操。曹操仅有士卒二、三万人,兵力粮食远不如袁绍。曹操率主力驻屯许都的门户官渡(

  • 杯酒释兵权

    宋初解除禁军宿将兵权的事件。太祖赵匡胤称帝建国后,深恐五代以来武将拥兵禅代拥立的事件重演,锐意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遂接受谋臣赵普之议,收禁军宿将之兵权。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春,先后黜殿前都点

  • 铜马帝

    刘秀称帝前的别号之一。王莽末年,今山东、河南、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大小数十支,众达数百万人。其中声势强大者为铜马起义军,拥众数十万。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来河北,趁机发展势力。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

  • 锦衣卫

    皇帝的侍卫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设亲军都尉府, 属有鸾仪司。洪武十五年,罢府及司,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

  • 明宗之死

    元明宗和世㻋被害事件。和世㻋系武宗长子,仁宗时封为周王,命出镇云南。中途出走金山(即阿尔泰山),与察哈台后王结合。其弟图帖睦尔,英宗时出居海南,泰定帝时召还,封怀王,居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