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正义

周易正义

十四卷。王弼、韩康伯注(详见《周易注》)、唐孔颖达(574-648)疏。孔颖达,字仲达,一曰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少聪敏,日诵千余言。隋末举明经,入唐,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转给事中,除国子司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加散骑常侍。久之,拜祭酒,后致仕。为唐代硕学鸿儒。尝奉敕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琰、王恭等撰定《五经正义》,主撰《周易正义》。自王弼批驳象数派《易》学,《易》学界两大阵垒冲突日甚。象数派有《周易难王辅嗣义》、《难王弼易义》等著作攻击王弼。“王俭、颜延年以后,此扬彼抑,互诘不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易类一》)。王弼注虽于东晋独尊,但至齐代则推崇郑玄注。梁、陈时王注与郑注并行,隋时王注大行。孔颖达认为:两汉传《易》诸儒“大体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所以,他撰《周易正义》时,“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故《隋志》易类称郑学寝微,今殆绝矣。”可见,此书对弘扬义理派《易》学,肃清象数迷信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此书初名《周易义赞》,后奉诏更名为《周易正义》。原本十四卷,第一卷为孔氏《八论》,第二卷《乾》,第三卷《坤》,以迄第十卷为《说卦》、《序卦》、《杂卦》。宋人或以《八论》通论《易》义,不在经疏传疏之列,谓止十三卷。宋人又有析为九卷者,盖将孔疏纳入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之框架内,故又称《周易兼义》。“兼”者,谓兼并王注、韩注与孔颖达《正义》而言。元、明以来,《兼义》九卷流行,《正义》十四卷、《注疏》十三卷(卷首一卷)流传反稀。《兼义》实后人从王、韩注本合并,与孔书原貌相去甚远。乾隆间《钦定十三经注疏》,黜《兼义》,用《注疏》,殊为有见。《四库总目》从《兼义》本修《提要》,又将九卷之外所附《略例》、《音义》改题卷十,殊为不当。有嘉靖闽刊本,万历北监本,崇祯四年(1613年)毛晋汲古阁刻《十三经注疏》本,乾隆十一年(1746年)殿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江西南昌府学刊本,钱遵王校宋本,陈仲鱼宋刊本。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宋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共两册。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题为《周易注疏》。

猜你喜欢

  • 嘉隆疏抄

    二十卷。张卤编。张卤,明朝仪征(今江苏仪征)人,字召和、号浒东。嘉靖乙未(1535)进士,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合入拜大理卿、寻出为南京太常卿,以忤张居正致仕,有《嘉隆疏抄》、《张浒东集》。《嘉隆

  • 四史鸿载

    四十卷。明穆文熙编撰。文熙生平事迹详见《七雄策纂》条。《四史鸿载》选录《左传》十二卷、《国语》八卷、《战国策》八卷、《史记》十二卷,皆注字义。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朱朝聘刻本,现为美国国会图书馆

  • 雪溪集

    五卷。宋王铚(约1144年前后在世)撰。王铚,字性之,汝阴(今安徽合肥)人。生卒年不详。铚记问赅洽,长于宋代故事,曾撰《七朝国史》。绍兴初(1131),为枢密院编修官。其诗风格近温、李。王士祯《居易录

  • 元风雅

    见《元朝野诗集》。

  • 房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杨延烈修,郁方董等纂。杨延烈,字子扬,山东章邱人,进士,官房县知县。郁方董,字小晋,江苏嘉定人,主簿衔。县志,明弘治时教谕陶釜修《房县志》六卷,嘉靖时主簿严光修《房县志》,俱无传本。

  • 潜江县志续

    二十卷,首一卷,清史致谟修,刘恭冕、郭士元纂。史致谟,字干辅,江苏阳湖人,监生,官潜江知县。刘恭冕,字叔俛,江苏宝应人,光绪间举人,主讲潜山经心书院。郭士元,字后庞,湖北南漳人,咸丰间举人,官潜江教谕

  • 孝经通释

    十卷。清曹庭栋(1699-1785)撰。曹庭栋,详见《易准》条。该书为主古文,而以今文附载于下。其辑注则征引广备,辑录了唐五家、宋十七家、元四家、明二十六家、清十家,旁征诸说又有十二家之说。《孝经》词

  • 读易近解

    二卷。清汤秀琦撰。汤秀琦号弓庵,江西临川人。顺治中以岁贡生官至鄱阳县训导。该编取《周易图说》为之发明,使之浅显易解。旧有图者,则因图而加以推衍。旧有说而无图者,则补图以佐证之。于易而专主数,于数又专主

  • 雕菰楼集

    二十四卷。《蜜梅花馆文录》一卷。《诗录》一卷。清焦循(1736-1820)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江都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应礼部试不第。回家奉母,不求仕进

  • 素问悬解

    十三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认为《素问》八十一篇,自秦汉以后始著竹帛,传写数易,错误屡出,故加以参互校正,著为此书。如“本病论”、“刺法论”、“刺志论”旧本皆谓已佚,然黄氏考证认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