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本义

诗本义

十六卷。附《郑氏诗谱补亡》一卷。欧阳修(1007-1072)撰。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任滁州太守、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职。因批评朝政、参预革新,屡遭贬谪。晚年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对青苗法表示异议。于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诗、词、赋,文俱佳,而以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文主张明道取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北宋诸大家王安石、曾巩、苏洵父子等均出其门下,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在诗学理论上,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论点,对当时和后代的诗歌创作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树。他的著作较多,除《诗本义》外,还有《新五代史》、《集古录》等,参加修撰《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欧阳修认为汉学《诗经》学疏略谬妄,为求《诗经》本旨与义理,写出《诗本义》一书,又称《毛诗本义》,全书共一百十四篇,另有《统解》八篇,《时世》、《本末》二论,《豳》、《鲁》、《序》三问。卷末附有《郑氏诗谱补亡》一卷,《诗图总序》一卷。说诗部分一般一诗一题,性质相近的数诗一题。每题下分《论曰》和《本义》两部分(部分的只有《论曰》)。《论曰》带有杂论性质,主要内容在于驳毛、郑的错误。《本义》主要在于串释篇义,进行通解。《时世论》主要是研究“二南”的时代。《本末论》主要是就诗人作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和经师之业等问题论学习《诗经》应得本通末。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综合性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本义》的最大成就在于动摇了统治《诗经》达千年之久的尊序体系。他指出:“《诗序》非子夏所作”,“《序》之所述乃非诗人作诗之本意,是太师编《诗》假设之义也。毛、郑遂执《序》意以解诗,是以太师假设之义解诗人之本义,宜其失之远矣”(《诗本义》卷一)。欧氏是开疑序之风,并影响宋一代学术风气的第一人。以往的经生大多不懂文学,只好采用以史比附的方法,欧阳修开始有意地用文学的眼光来研究,他认为诗是言情的,因此训释诗歌也应“以人情求之”(《诗本义·出车》)。他解释《诗经》不再局限于字句本身,而是联系上下文,甚至联系《诗经》时代进行训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本志”,是符合实际的。郑玄说诗主毛,兼取“三家”诗说,有它好的一面,然而在资料的运用上确有过滥的地方,迷信谶纬,喜为怪说,欧阳修也是第一个对这种作法进行批评的人。由于受了诗教的影响,使欧阳修在说诗中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他主观上想摆脱毛、郑的影响,而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每当他对诗义无法自圆其说时,往往借助于“美刺”说诗,他否认“爱情诗”的存在,并为之曲解,该书附录的《郑氏诗谱补亡》,对已佚的《诗谱》辑佚有一定的功绩,对诗作的年代考证也多主观臆测。现存版本有《四部丛刊》本、《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猜你喜欢

  • 龙门县志

    二十卷,清成王左修。成王左,山东乐安人,例监,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龙门,明嘉靖间县令创修县志,清顺治十四年(1657)县令建标,重付剞劂。康熙六年(1667)县令取前志而增损。此志乃知县成王

  • 声韵丛说韵问

    一卷。清毛先舒撰。先舒(1620-1688)字稚黄,后改名騤,字驰黄,钱塘(今浙江余杭县)人。明诸生,入清不仕。先后从陈子龙、刘宗周学。工诗文、精韵学。尚著《韵学通指》、《韵白》、《韵学指归》、《唐韵

  • 宝贤堂集古法帖

    十二卷。明朱奇源(生卒年不详)辑。朱奇源晋(今山西一带)人。为明代著名三藩之一-晋藩之主,世代工书,颇好名帖法迹,辑有此帖,刊成于弘治九年(1497)。该帖共十二卷,其中九卷皆取材于《秘阁帖》及《绛帖

  • 文肃公日记

    十四册。明文震孟(生卒年不详)撰。震孟字文起,长洲(今苏州市)人,天启殿试第一,官至内阁大学士。著有《姑苏名贤小记》等书。《明史》有传。该记为震孟手稿,存万历三十年(1602年)至三十五年、天启二年(

  • 韵辨一隅补遗续补

    共十卷,其中《韵辨一隅》八卷,《补遗》一卷,《续补》一卷。清诸玉衡撰。玉衡字星五,一字稼轩,上海嘉定人。博学工文,尚著《醉月西庐诗古文稿》、《经史札记》、《说文考略》等。诸氏认为一代有一代之功令,今作

  • 袁崇焕计斩毛文龙始末

    见《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

  • 评点东莱左氏博议

    不分卷。清朱书(1657-1707)撰。书字子绿,宿松(今属安徽省)人。康熙癸未(1703)进士,选庶席,授编修。著有《杜溪先生文集》等。此书对吕祖谦《左氏博议》(也称《东莱博议》)加以评点,以救学者

  • 考古类编

    十二卷。清柴绍炳(生卒年不详)撰。柴绍炳著有《古韵通》。此书分三十三门。凡是有关典章制度,都摘录其指要,串联成篇。书中自序谓取便童蒙,比于《小学绀珠》之类,盖为举业后场设也。原名《通考纂要》。雍正甲辰

  • 顺德府志

    十六卷。清徐景,曾纂修。徐景曾字省庵,江苏武进人,曾任顺德知府。《顺德府志》曾多次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徐景曾任顺德知府后,参照《畿辅通志》及邻府所修《广平府志》,重新纂辑志书。乾隆十五年(16

  • 肃雍集

    一卷。元郑允端(1327-1356)撰。允端字正淑。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宋丞相清之五世孙女。元末张士诚居平江,允端家破,贫病悒悒而卒。此集为同郡施伯仁辑其遗稿而成。钱塘钱帷善,青城社寅为作前后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