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Nìng

【源】 ①系自姬姓。卫康叔之后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故城在今河南修武,或今获嘉),季亹弟顷叔生跪,以邑为氏(6,7,9,12,17)。②唐时西原(故城在今河南灵宝西南50里)蛮豪有此姓(7)。③清满洲人姓。世居辽宁海城西牛庄(23)。④彝(130)、土家(387)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与宁通(17,60)。【望】 齐郡(418)。【布】 四川垫江(337)、中江(345)、台湾(64,68,261)、安徽天长、北京、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人】 甯戚,春秋时卫人,齐桓公时相国(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高要,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傣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秦甯 (宁)公之后也。”此以谥为氏,系出嬴姓。② 《中文大字典》注引 《尚友录》 云: “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李亹,食采於甯 (宁),以邑为氏。”此则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③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壮族》 摘引 《新唐书》 云:“西原蛮……有宁氏者,相承为豪。” 以为壮族之先。

或作“��” (按: 《郑通志·氏族略》 “��”、 “”皆收,以为两姓),又作“”,今统简作“”。

一音níng,亦现行姓氏。俗读音变而分族。

《姓氏急就篇·注》载: “卫武公之后有甯速、俞、殖、喜; 又,齐有甯戚; 周有甯越。或与 ‘寧’ 通,汉甯成,《史记》作寧成”。

猜你喜欢

  • 把古

    读音:Bǎgǔ【源】 金时女真人姓(71)。把古,金时部落名,以部为氏(23)。【变】 清时改译为拜格(24)。【望】 广平(71)。【人】 把古咬住,金宣宗时平西节度使(71)。清时译为拜格珠,平西

  • 叔正

    读音:Shūzhèng【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 读音:Pīng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临汾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mǐn越王无疆为楚所灭,子孙散居闽地,因氏焉。(见《路史》)

  • 佛佗

    读音:Fótuō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有载,其注“佛屠”云: “即佛佗。一作浮图。习浮屠法者,以浮屠为姓氏。”参见“佛”、“佛图”等条。

  • 楚庫勒

    读音:Chǔkùlè【源】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楚库勒,以地为氏(23,63,180)。 【变】亦作〔楚库尔〕(180)。 【人】楚库勒伊礼布,清满洲正蓝旗人,由骁骑校从征,阵亡,赠云骑尉(23)。清代满

  • 斥普

    读音:Chìpǔ彝族姓氏。或称“琐氏普”。“普”,氏族之意; “琐斥”即“梨”。“斥普”即“梨(氏)族”,或取其汉语意思“梨”谐“李” 以为单姓。见《中国人的姓名·彝族》。

  • 读音:hào【音】 浩氏有Hào、Gào二音,且源出不同,参见浩(Gào)姓。【源】 出自六国时浩生不害之后(7)。【望】 安定(17,418)。【布】 浙江义乌(277)、台湾彰化(64)、北京等地

  • 读音:Xià夏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号为姓氏,源于妫姓。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姓。二是以祖辈名为姓氏,源于妫姓。陈宣公的儿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称为夏征舒,其后

  • 卓布齊特

    读音:Zhuōbùqítè【综】 清正红旗满洲笔帖式七克坦布之妻为卓布齐特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