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ì

【源】 ①源于商朝。《商书》有谊柏、仲伯作典宝。《汉书·古今人表》作义伯。义姓当始此(11,60,62)。②义渠之后有义姓(17,62)。义渠乃春秋时西戎之一,分布于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即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周赧王四十五年为秦所灭。③瑶族姓(225)。【望】平原、河东(17,60,418)。【布】安徽淮南(362)、山东五莲(290)、湖南宁远(312)、湘潭(373)、新疆呼图壁(342)、台湾新竹(64)、桃园(68,261)、广西兴安、北京、河北等地均有此姓。【人】义莳,周威公臣(17)。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河南之义马、湖北之洪湖、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灌阳及荔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姓氏考略》 注云: “《商书》 ‘谊伯、仲伯作典宝’。《古今人表》 作 ‘义伯’。义姓始此。望出平原、河东。”

汉代有义纵,酷吏,南阳太守,世居河东; 宋代有义道人,年百五十岁,泰州人; 又有义太初,淳熙进士; 明代有义森,濮州学正。

猜你喜欢

  • 别速歹

    读音:Biésù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续通志·氏族略》译作“伯苏岱”。

  • 乙旃

    读音:yǐ zhān【源】 ①北魏时高车部(即铁勒,汉时称丁零)有十二姓,其第三姓为乙旃氏(27,60,70)。②鲜卑人姓。北魏献帝以叔父之后为乙旃氏(7,9,12,21)。【变】 北魏孝文帝时改乙旃

  • 領占

    读音:Lǐngzhān《姓氏词典》引 《明史》收载,“明有领占竹、领占班丹。”未详其源。

  • 读音:shōu【源】 见《姓苑》(9,15,21)。【布】 四川成都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福建之邵武、云南之泸水、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 转引 《

  • 烏什拉

    读音:Wūshílā【源】 金时女真人姓(23),至清为满洲八旗姓,世居扎库木(23,63,180,260)。【人】 清正红旗满洲闲散伽蓝保之妻为乌什拉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扎库木地方,

  • 读音:suí春秋时有随国,楚灭之,有随氏。(见《路史》)士会食采随,故氏随。(见《潜夫论》)▲<战国>随巢,墨子弟子。<汉>随何,护军中尉。<明>随鹍,鱼台人,仪封

  • 伶州

    读音:líng zhōu周伶州鸠之后(见《万姓统谱》)与“泠州”同。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援引 《万姓统谱》收载,其注云: “伶州,《左传》周伶州鸠之后。”或作“泠州”; 疑亦与 “伶

  • 读音:Zhòu【源】 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昼(故城在今山东临淄西北),后以昼为氏(6,7,9,12,17)。【望】 齐郡(17,418)。【布】 四川成都、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91)。【人】

  • 读音:Nǐ【源】 西夏人姓(54)。亦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人】 你斯闷,西夏元昊之臣(54)。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有分布。傈僳族有此姓。《姓氏词典》引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亦收

  • 读音:yùn与楚同族,颛顼之后。(见《姓苑》)员氏,音运,亦作郧,楚伍员之后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唐>员半千,全节人,诗人。<宋>员兴宗,仁寿人,国史编修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