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诗词古文>韦鼎生平

韦鼎生平介绍

韦鼎(515~593)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梁时,累官至中书侍郎。陈时,官为黄门郎。陈宣帝太建年间,为聘周主使,累官至太府卿。陈亡入隋,授任上仪同三司,除光州刺史。史称韦鼎博通经史,又通阴阳相术,善于逢迎,亦有政绩,现存诗作一首。另有同名后唐诗人。>>查看韦鼎的诗词古文

生平

  韦鼎,出生官宦家庭,祖父韦睿,梁朝开府仪同三司。父韦正,曾任黄门侍郎。韦鼎自幼博通经史,通晓阴阳八卦,工于诗,尤善长相术。曾先后在梁、陈、周、隋四朝为官。

  梁朝时,传说他是个神奇人物,曾先后做邵陵王主簿。侯景之乱时,司徒王僧辩将他引为户曹属,后历任太尉掾、大司马从事、中书侍郎等职。他曾言陈霸先将取代执政的王僧辩并建立新朝,陈霸先闻言大喜,因而定策建立陈朝,拜他为黄门侍郎,又迁司农卿、司徒右长史、贞威将军等。陈宣帝时,又为散骑常侍、秘书监、宣远将军、太府卿等。曾作为陈朝的使者聘问北周,在长安与执掌北周政权的杨坚结交,认为杨坚当代周而兴,陈朝亦必为杨坚所灭亡。陈后主继位,他看到陈朝灭亡在即,于是变卖了全部家产,客居寺院。友人问他何故,他说:“江东王气尽,我当葬在长安。”

  他投奔杨坚后,颇受重用。先授上仪同三司,待遇丰厚。当时兰陵公主守寡,杨坚为她求夫,选择了亲卫柳述和萧瑒等,让韦鼎来定夺。韦鼎说:“瑒当封侯,无贵妻之相,述亦通显,而守位不终。”杨坚便采用韦鼎的建议,选柳述作了驸马。

  开皇十二年(592)韦鼎任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刺史,他用仁义之旨教育下属要为政清廉。对州中的豪绅善言劝戒,教他们改邪归正。曾经有一游客与店主家小妾私通。游客走后,其妾便盗走家中珍宝财物深夜逃走,后被人杀于荒野。店主上告游客杀人盗物而逃。县衙判游客当斩。案呈韦鼎,他经过一番深思,认为是僧寺和尚杀人盗物。重新调查,果然如此。从此,人们对他肃然起敬,不仅称他秉公执法,还赞他办事有神。光州境内秩序井然,道不拾遗。韦鼎到晚年,由于多病,被召回京师。病死在长安。

韦鼎览状

  韦鼎任光州刺史时,有个人外出做客,与主人家的妾私通。等到他回去,妾偷了珍贵的财物,在夜里逃亡,不久被人杀死在草丛之中。主人家知道客人与妾私通,于是控告客人杀害了妾。县吏经过审问,全部掌握了客人与妾奸通的罪状,便断处客人死罪。案子审理终结,上报州府。韦鼎看了案卷,说:「这个客人奸罪是实,但是并没有杀人。乃是某寺的僧人诱骗妾偷盗财物,然后命令寺奴杀死了她,赃物现在某处存放。」当即释放了这个客人,派人去捕捉僧人,同时查获了赃物。从此辖境内秩序整肃,路不拾遗。

猜你喜欢

  •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周用

    (1476—1547)苏州府吴江人,字行之,号伯川。弘治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正德初,迁南京兵科给事中,进言谏迎佛事及镇守江西中官不法事。迁广东布政司参议。嘉靖中,历官南京工部、刑部尚书。九庙灾,自陈致仕。后以工部尚书总督河道,官至吏部尚书。有《周恭肃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金朝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乃马真后称制时,渐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 周士清

    周士清,字次轩,海宁人。咸丰壬子举人。有《享金斋诗集》。

  • 李璮

    李璮(?~1262),中国金末山东军阀李全之子(一说养子),小字松寿。1227年李全降蒙古,被任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1231年李全死,不久李璮袭为益都行省,拥军自重。1259年,李璮加速准备反叛蒙古,一面进犯南宋,取海州等4城,一面积极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1262年在在进攻济南时,应者寥寥,军心离散。七月,城破被俘,史天泽将其处死。

  • 崔居俭

    崔居俭(870—939),清河人也。祖蠡、父荛皆为唐名臣。居俭美文辞,风骨清秀,少举进士。梁贞明中,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唐庄宗时,为刑部侍郎、太常卿。崔氏自后魏、隋、唐与卢、郑皆为甲族,吉凶之事,各著家礼。至其后世子孙,专以门望自高,为世所嫉。明宗崩,居俭以故事为礼仪使,居俭以祖讳蠡,辞不受,宰相冯道即徙居俭为秘书监。居俭历兵、吏部侍郎、尚书左丞、户部尚书。晋天福四年卒,年七十,赠右仆射。居俭拙于为生,居显官,衣常乏,死之日贫不能葬,闻者哀之。

  • 释泚

    一作僧泚。代宗大历间诗僧。《全唐诗》存诗2首。

  •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包佶

    包佶,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幼正、闰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因疾辞官,卒于故里。封丹阳郡公。天宝六年及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晏罢,以佶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居官谨确,所在有声。
    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斫(音卓,指技艺精湛、经验丰富)。与刘长卿、窦叔向诸公皆莫逆之爱,晚岁沾风痹之疾,辞宠乐高,不及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