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消

三消

病名。①内科消渴病的上消中消下消的合称。亦称三痛。《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痛渴,二名痛中,三名痛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痟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黄赤者,痛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痛肾也。”《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痟也。”详上消、中消、下消条。②儿科消上消肌消浊的合称。见《幼科铁镜》。详小儿消渴条。

猜你喜欢

  • 出《集韵》。即五谷虫,详该条。

  • 长蛇灸

    间接灸法之一种。亦称铺灸,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炷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时止。民间用以治

  • 聋聩

    病证名。系指耳聋不聪之谓也。耳不别五声之和曰聋,生而聋曰聩。《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治宜补益肾气、滋养气血。

  • 严附子

    【介绍】:见严观条。

  • 药瓜

    见《四川中药志》。为栝楼之别名,详该条。

  • 罗晃子

    见《本草纲目》。为凤眼果之别名,详该条。

  • 呛食风

    病名。指胃中伏火,上灼咽喉,或过食膏粱炙煿、醇酒厚味,致咽喉或舌、上腭等处肿生血泡者。《喉风论》:“此症因饮食煿炙,膏粱厚味,偶一触动,陡起血泡,咽喉舌腭,不拘其部,即时胀大,吐咽有妨,宜刺破其泡。”

  • 盛伦

    【介绍】:参见盛寅条。

  • 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

    丛书名。严鸿志辑。刊于1921年。内容多为《感证辑要》、《女科证治约旨》、《女科精华》、《女科医案选粹》。

  • 石苔花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石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