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又名牙齿出血、牙衄、牙血。《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因过食辛辣炙煿,阳明积热所致者。症见口臭便秘,舌苔
【生卒】:十八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浙江绍兴人。著有《张氏温暑医旨》1卷及《张畹香医案》。
书名。3卷。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论》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
古病名。又名酒风。因饮酒后感受风邪所致。《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冬日感阴湿火邪而起,(咽喉)肿如紫李,微见黑色,外症恶寒身热,振动腰疼,头痛。”治宜以化毒丹、苏子降气汤等加减。
小儿推拿方法名。①用屈曲的大拇指按揉小儿的外耳道,有通气作用。见《小儿推拿秘诀》。②将耳壳折向前方以掩住耳门,有通气作用。见《小儿推拿秘诀》。③即洗井灶法。见《幼科推拿秘书》。详该条。④屈儿小指,再揉
证名。指热汗。《景岳全书·杂证谟》:“阳汗者,热汗也。……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即白虎证似痫。详该条。
见医药丛书条。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即月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