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四川中药志》。为芸苔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纲目》。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鹜泄、鸭溏。《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鹜溏者,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所以澄沏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附子理中汤。”《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鹜溏者,水粪并趋大肠
《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一号屯象方。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水煎,稍冷服。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
解剖部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鼻柱。详该条。
【介绍】:见卫汛条。
见急救仙方条。
心的下方,通常专指胃脘部。《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否痛。”
恶即畏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肝恶风。”风气偏胜则肝风易动,眩晕抽掣,故恶风。
见《花镜》。即辣椒,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