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干咳嗽

干咳嗽

病症名。又名干嗽干咳。指咳嗽无痰或少痰者。《赤水玄珠·干咳嗽》:“干咳嗽者,无痰出而款咳连声者是也。此本于气涩。涩之微者,咳十数声方有痰出,涩之甚者,虽咳十数声,亦无痰出。”多因火郁伤燥或脏腑亏损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干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此明系内伤亏损,肺肾不交,气不生精,精不化气,所以干涩如此。但其有火无火,亦当辨治。若脏平无火者,止因肺虚故,必先补气,自能生精,宜五福饮之类主之;若脏气微寒者,非辛不润,故必先补阳自可生阴,宜理阴煎,或六君子汤之类主之;若兼内热有火者,须保真阴,故必先壮水,自能制火,宜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兼贝母丸之类主之。若以此证而但知消痰开郁,将见气愈耗,水愈亏,未免为涸辙之鲋矣。”《类证治裁》卷二:“其脾肺亏损,致咳嗽喘促,畏寒呕泻,及脉见细弱,症见虚寒,咳久不已者,切勿清嗽,但补元气,嗽自止。六味回阳饮,或理中汤劫劳散八味地黄丸。”参见干咳,干嗽,咳嗽条。

猜你喜欢

  • 秘传推拿妙诀补遗

    见秘传推拿要诀条。

  • 温病浅说

    书名。不分卷。清·温载之撰。刊于1886年。作者认为在较有影响的温病专著中,《温病条辨》头绪纷繁;《温热经纬》辞义深奥,不易为读者所掌握。遂参阅诸家学说,结合个人经验编撰而成本书。书中阐述温病证治。介

  • 醒脾汤

    《外科正宗》卷三方。白术、人参、黄芪、茯神各一钱,酸枣仁、地骨皮、远志各七分,柴胡、甘草、桔梗、黄连、木香、香附各五分,龙眼肉七枚。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忧郁思虑伤脾,致脾气不行,逆于肉里,

  • 王惠源

    【介绍】:见王宏翰条。

  • 穴位

    俗称穴道。《内经》名腧(俞、输)、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名孔穴。即腧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

  • 气为血帅

    指气对血的推动、统摄和化生的作用。气为阳,是运行的动力;血为阴,是物质的基础。气行血亦行,气虚血亦虚,气滞血亦滞,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气火盛则迫血妄行而泄。《本草纲目》卷五十二:“故曰气者血之帅也。

  • 李守钦

    【介绍】:明代医家。号肃庵,又号洞元真人。汜水(今河南荥阳)人。因病习医,崇信主观唯心论的太素脉,认为太素脉能决生死病夭和预知人事。著有《方书一得》、《太素精要》,皆佚。

  • 耳尖

    ①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于耳廓上端,卷耳取之,尖上是穴(《奇效良方》)。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偏正头痛等。直刺0.1寸;或点刺放血。②经穴别名。见《银海精微》。即率谷,见该条。

  • 儿门

    产儿的门户,即妇女阴道外口。

  • 流星草

    见《本草纲目》。为谷精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