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出《濒湖集简方》。即桐皮,详该条。
【介绍】:见楼英条。
①经穴名,代号KI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郄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下1寸,跟骨结节前上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并有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通过。主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忧气,则不可极作,暮卧不安席。”参见七气、九气条。
出唐·孟诜《必效方》。为凤凰衣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元代医生。字百亨。山西稷山人。1341~1368年(至正年间)任平阳路(今山西临汾)医学教授。子权继其业。
受湿邪所伤而发病。分外感湿邪、湿浊内阻肠胃。参湿气条。
古代医疗教学职称。始设于南北朝时期之北魏,系专门为统治阶级培养保健人员的官员,官阶从七品下。
方书名。1卷。宋·王硕撰。约刊于十二世纪末期。本书选方以《三因方》为基础,参考其他有关著作并选录其常用或重要的方药编成。首记人参、甘草、附子等3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及其单方验方;次载三生饮、姜附汤等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