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银海精微》。又名大嘴赤脉附睛障。本症内眥赤脉成束,横贯白睛,蔓延黑睛,碜涩不适。古人认为大眥赤脉属心之实火,宜结合眼部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参见赤脉传睛条。
外科病五善之一。口唇滋润,衾帏气香(指无臭气),饮食如常,脓黄肥厚者为脾善(见《外科正宗》)。
在掌(或跖)与指(或趾)腹(阴)面的肉,与其背(阳)面的肉相对而言。《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
病因六淫之一。亦称湿气。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参见湿气条。
又名囟门,即额囟。婴幼儿两顶骨前内角尚未发育完全所致。两岁以后,额囟闭合而称顶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囟骨者,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
气功功法。见《遵生八笺》。这是一套较全面的气功方法。共分十二诀:进取诀第一,转气诀第二,调气诀第三,咽气诀第四,引气诀第五,炼气诀第六,委气诀第七,闭气诀第八,布气诀第九,六气诀第十,调气液诀第十一,
即咽峡部。《喉科指掌》卷三:“双乳蛾,……生于关口上部两边。”证治参见乳蛾条。
见相侮条。
见黄帝逸典条。
【介绍】:见吴世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