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痄腮

痄腮

病证名。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又名炸腮含腮疮蛤蟆瘟。临床以发病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主要是由于风温病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络,郁而不散,结于腮颊所致。两颊腮部属少阳,邪入少阳,络脉壅滞,气血流通受阻,表现于两耳下腮颊部漫肿,坚硬作痛;少阳与厥阴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若受邪较重及较大患儿,可并发睾丸红肿疼痛。如温毒内窜心肝,可见壮热头痛、嗜睡、呕吐,惊厥、昏迷等(并发脑膜脑炎)。治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睾丸肿痛可加金铃子橘核荔枝核。昏迷、惊厥者,用羚角钩藤汤外治可用青黛散如意金黄散麻油调敷患处。

猜你喜欢

  • 毛悴色夭

    症名。指皮毛憔悴,色泽枯暗。出《灵枢·本神》。多由心脾不足,肺气亏虚,皮毛失养所致。

  • 骨蒸孩劳

    病证名。见《幼科要略》。因小儿热病,表里不和,屡清消不愈,病势淹缠,潮热骨蒸,肌体消瘦。参小儿骨蒸、疳痨条。

  • 目眶岁久赤烂

    病证名。出《兰室秘藏》卷上。又名烂眶眼、烂眶、连眶赤烂,俗呼赤瞎。多因脾胃湿热壅盛,日积月累而成。症见睑弦溃烂,红赤,痒痛流泪,经久不愈。外治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出血,内服泻湿热之剂。参见眼弦赤烂条。

  • 红中通尖黑干舌

    舌边红,中央有黑干苔通尖之象。为脏腑实热之候,尤以心肺脾胃为甚,急用清热泻下,以解里热(见《伤寒舌鉴》)。

  • 铁针

    古针具名。指以熟铁制成的针具。《针灸聚英》“铁针……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啣则无毒。”

  • 陈葵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明代医生。字荩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名医徐谦弟子,曾删定徐谦所著的《仁端录》一书。

  • 崩沙

    病名。系指患牙疳而上下唇破,鼻穿并牙齿落者。《幼幼集成》卷4:“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齿落者,名曰崩沙

  • 涌泉

    经穴名。代号KI1。出《灵枢·本输》。别名地冲。属足少阴肾经。井(木)穴。位于足掌心,第二、三跖骨间,当路足时呈凹陷处;或于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取穴。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主治昏厥,

  • 肝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 清热法

    详清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