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喘

痰喘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喘》。指痰浊壅肺所致的气喘。症见呼吸急促,喘息有声,咳嗽,咯痰粘腻不爽等。治宜祛痰降气为主。《医学入门·痰类》:“痰喘,必有痰声。风痰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痰气,苏子降气汤四磨汤食积湿痰古二母散神保丸大萝皂丸。”《类证治裁·喘症论治》:“痰喘必涤其源,气郁生涎,温胆汤;火动生痰,清膈煎。”《景岳全书·喘促》:“痰盛作喘者,虽宜治痰,如二陈汤六安煎、导痰汤、千缗汤、滚痰丸抱龙丸之类,皆可治实痰之喘也。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类,皆可治虚痰之喘也。然痰之为病,亦惟为病之标耳,犹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须先去其寒,至于或因气逆,或因风邪,或因湿滞,或因脾肾虚弱,有一于此,皆能生痰,使欲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参见喘症条。

猜你喜欢

  • 肝决

    病证名。指瞳神极度缩小者。清·佚名《眼科捷径》:“瞳人睛小如粟米名肝决。”参见瞳神缩小条。

  • 疔疮急候

    证候名。《疡医准绳》卷二:“急者五日色微青小紧,六日色深青大紧,七日色黑其形如鱼脐,或如灸疮之状,皆急之候也。”泛指症状险恶的疔疮。

  • 内经知要

    书名。2卷。明·李中梓辑注。刊于1642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一书的重要内容加以选录,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类。原文辑自《内经》,由李氏结合基础、临床理论加注阐析,内容简

  • 疮疡辨半阴半阳证

    见《外科正宗》卷一。指辨识疮疡之属于半阴半阳证者。如见疮疡漫肿不高,似阳证而不甚焮热肿痛,似阴证而不甚木硬平塌;微红微热,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痛而无脓,肿不易消,不易溃脓;溃

  • 黄瓜香

    ①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山扁豆之别名。②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地榆之别名。各详该条。

  • 面岩

    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鼻翼凸出处平行两侧,上直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点。主治头面疔疮,直刺0.2~0.3寸。

  • 产后小便不利

    病证名。见《千金翼方》卷七。多因平素虚弱,产后劳伤气血,脾肺气虚,通调不利;素体肾虚,复因产后损伤肾气,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受阻,清浊升降壅滞,膀胱不利所致。脾肺气虚者,兼见精

  • 女肠

    出《广雅》。为女菀之别名,详该条。

  • 玉门不闭

    病证名。见《经效产宝》卷中。即产门不闭,详该条。

  • 修脚术

    简称修脚。即治脚病的手术方法。明《外科启玄》卷七,已有修脚人的记载。目前随各地风俗不同,约有三路师承,河北路、江苏路、山东路。河北路以北京为发展中心,特点是技术巧妙、活茬细致,擅长于修治各种脚病。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