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为丹毒发于小腿部。证见红肿发亮,热痛如烧,不溃不烂,多在小腿肚之下。治宜用矿石灰化于缸内,次日水面上结一层如薄冰者取起,以桐油调匀,外敷于患处,每日二、三次;或以马钱子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系发于颧部的痈。由风热而生。初起小,后渐增大,焮红、肿、痛,进而皮溃流脓。初起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内服仙方舌命饮。参见外痈条。
出《名医别录》。为蜻蜓之别名,详该条。
出《卫生易简方》。为蚕退纸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参见蒋宗武条。
病名。①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井疽局部肿痛躁热者。见井疽条。②见《枕藏外科钞》。即涌泉疽。见该条。
病证名。①指风寒蕴滞生热,遍身如针刺者。《圣济总录》卷十二:“刺风者,以气血为风寒所侵,不得宣利,则蕴滞而生热,寒热相搏于皮肤之间,淫跃不能发泄,故遍身如针刺也。其痛甚若刀划者,谓之蛊风,与刺风相似,
病名。出《素问·腹中论》。①又称痟中。《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痛中也。”②一名内消。《圣济总录》卷十三:“病消中者,不渴而多溲,一名内消。”③即中消。见《杂病源流犀烛
见辨证录条。
经外奇穴名。见《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位于臀部,以大转子和坐骨结节连线为底边,向上作一等边三角形,其顶点是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偏瘫,荨麻疹等。直刺1.5~2.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