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穴
即胆囊点。见该条。
即胆囊点。见该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证治准绳·杂病》:“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多因湿毒结蓄大肠,损伤脉络所致。证见大便下血,血色不鲜,或紫黑如赤豆汁,小便不利,胸膈胀闷,饮食减少,或面色深黄等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即风懿,详该条。
病名。指疔之生于唇棱偏里者。《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反唇疔发唇里棱。”初起形如粟米,色紫坚硬。肿甚麻痒木痛,寒热交作,烦闷作呕,甚则令唇外翻。详唇疔条。
病名。患疫喉,若咽喉腐烂渐重,口出臭秽之气,声音嘶哑,汤水难入,入口即呛逆者。此疫毒薰灼会厌、咽喉,致会厌腐溃。治宜解毒、祛腐、养阴。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胻热,阴缩,名厥阴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参见六经厥、厥证条。
体表部位。①指腹的下部,位于脐与骨盆之间。又称小腹。《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②指脐下腹部两旁(见《伤寒直格》卷上)。
见《医学入门》卷七。即加味逍遥散第一方,见该条。
即枕骨。详后山骨条。
病证名。指失血后的发热。多因阴血亏耗,虚阳偏亢或阳气郁于血分不得发越所致。《证治汇补·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所以有生血
病证名。指小儿大病瘥后因劳倦而复发,见《婴童百问》。如劳复而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呕吐烦渴者,宜小柴胡汤和解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