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魏直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乌泡刺根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串疽。见该条。
《辨证录》卷七方。柞木枝、栀子、桑白皮、茯苓各三钱,白芍药一两,竹叶一百片,泽泻二钱。水煎服。治酒疸,心中时时懊憹,热不能食,尝欲呕吐,胸腹作满。
又称阴虚发热。由于阴液损耗,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证。《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临床主要表现为潮热、夜热,或五心烦热,并且多兼见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治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证治参见肋疽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即代指。见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老鸦糊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奶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生于皮肤的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滴脓疮、黄水粘疮。由于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斑,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